快好知 kuaihz

阿里曾鸣:看十年,势在哪?干一年,点在哪?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十年巨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企业陷入迷茫时,如何打开新的格局?

智能商业是如何构成的?

一、看十年,干一年

20年来,我看到了太多的风云变幻,潮起潮涌,最深的感受就是对“势”的理解。

一是敬畏。时势造英雄,个人英雄再怎么厉害,也要尊重商业规律,把握大势,三五年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

二是要敢于取势,甚至是勇于造势。不能利用势能,你是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引领者的,懂“势”和用“势”是阴阳一体的。

1997-2007年的10年间,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只有埃克森美孚和微软两家公司还留在榜首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时代变革。

而更大的变化是从2007-2017年的10年,除了微软和埃克森之外,其他的八家公司都是第一次上榜的新公司,特别是六家互联网公司,这几家互联网公司基本市值都在5000亿美金以上,苹果跟谷歌跑得更快一点。

这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是同一个行业“一时瑜亮”的两个项目。

90年代初,虽然乔布斯和苹果开创了个人电脑,但是戴尔后来居上。1998年左右,戴尔说在这个行业看不到苹果还有存在的必要性。那时候乔布斯犯了很多错误,已经被赶出了苹果,苹果市场份额最低在市场只有2%左右。

等到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他没有推出电脑,而是先后推出大家都不理解的iPod、iPhone,给苹果带来了不起的变化。

非常有意思的是2006年,在戴尔市值往下跌、苹果市值往上走的过程中,有一天股价正好交错,在800亿美金的时候,乔布斯在内部给全体员工发了一份很短的邮件:今天我们超过了戴尔,让我们继续努力。

在那天分岔之后,戴尔最后走向私有化,目前估计百亿美金市值,苹果超过8000亿美金。

我开始做教授的时候,戴尔的案例是用得最多的,它的创新颠覆了PC行业,看着一个时代的英雄逐步地在舞台中淡去,冲击还是非常大的,除了个体创新的最核心原因之外,是没有抓住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的变化,没有利用好势能。

当一个时代在剧烈变革和转型的时候,我们很难看清楚未来,越是这样,越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视角。

你要有“看十年”的决心,也要逐渐培养“看十年”的能力。

这个“看十年”,就是Vision(愿景),你能看多远多清楚。Vision(愿景)决定了你的眼光、格局、胸怀和最终的潜力。这是时代变革中企业家的核心能力。

跟大家分享2007年9月28号到30号,在宁波开的阿里巴巴战略会。这次应该是阿里巴巴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会。

首先,集团当时的状况并不好,虽然今天的阿里巴巴发展势如破竹,但是回到2007年9月,公司市值最多100亿美金左右;

淘宝在急剧扩张之后,下一步往哪走?

当时的淘宝总裁一口气引进了六个副总,每个人对公司未来下一步该怎么发展都有非常激烈的争论。

淘宝和支付宝打得不可开交,支付宝到底应该作为淘宝的职能之一,服务淘宝的需求,还是独立向外发展?我到阿里工作以后,头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协调淘宝和支付宝打架。

何况收购的雅虎中国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还是没有任何起色,阿里软件也没有找到方向,集团的发展还是相当迷茫的。

那次会议的议题就是探讨阿里巴巴未来十年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应该有什么样的战略?

讨论到最后突然出现了一句话: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那是2007年9月,现在这些词都是通用词汇,但在当时是巨大的洞见。

我记得我在战略会开场的说明是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们会跟工业时代基本的经济规律有什么不同?从大规模定制、社会化物流、个性化营销等抽象的、针对未来的角度去切入。

当时我管中国雅虎,被逼着站在互联网最前沿的战场——搜索。所以对后来的云计算、搜索竞价、社区等最核心的技术理念和产品概念有了直观的了解。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人,还要跟这些业务的总裁分析,讲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什么。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生态系统才是阿里巴巴未来真正的关键。

直到今年,马云带着合伙人又开了三次会议,最终提出未来新的目标,阿里巴巴要积极推动打造一个互联网经济体,这个概念也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升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跟大家分享一张图表,如果我们做到这个Vision(愿景),就有可能成为千亿美金公司,千亿美金这个词第一次被我们所感知到。

建一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是客户、数据、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把数据贯穿所有子公司的业务打通,就是整个集团未来的“奔月计划”。

正是由于有了“奔月计划”的提出,所以在会上明确阿里巴巴一定要在一年内找到一个CTO,带领公司完成奔月计划,通过数据走向未来,所以才有后来王坚博士加入阿里巴巴,开创云计算的传奇,源头就是这次战略会上对数据的战略意义的理解。

其次,核心是开放API。

对外开放数据,那就意味着外面的人可以用我们的基础设施再造一个淘宝、超市、百货公司、商店来跟淘宝竞争。

当时意识到,如果真正能够把数据打通,又对外开放API链接,阿里应该能够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那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应该会有千亿美金的可能性。

我第一次意识到未来的竞争是关于万亿美金的竞争,是2013年阿里巴巴刚刚决定启动IPO的时候。当时看了很多对标企业,看了GE、沃尔玛。

当时的第一个目标是零售超过沃尔玛,第二个目标是工业时代的代表GE,最后定的也是最难的目标,胜过亚马逊。抛开蚂蚁金服不算,我们第一次超过亚马逊大概一是个月多月以前,有一个礼拜左右的估值超过了亚马逊。

当我在2013年看这张图的时候,我给马总发了一个短信:我觉得我们IPO以后也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真正的竞争是我们这几家公司谁先冲过一万亿。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你觉得越看不清楚未来,公司业务陷入某种迷茫的时候,真正花时间去琢磨未来、判断未来,反而能够给公司带来全新的格局。如果没有那个会,阿里肯定走不到今天。

今天的战略跟传统的战略完全不一样,今天的战略核心是建立在Vision(愿景)基础之上的。Vision(愿景)是要看十年,是对于未来的假设和信念的不断思考,对未来最可能发生的产业终局进行判断,要不断地被实践,然后不断纠正。

既然是对于未来的想象,总有不确定性,当你最后做决定的时候,必然是基于信念的跳跃。马云有一句话非常好: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你相信了,往这个方向努力,它才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Vision(愿景)最终是拿来证明的,不是拿来挑战的,是因为我相信,最终才能做出来。Vision(愿景)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理性的一面,你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去纠正自己的判断;感性的一面,是相信自己,相信信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辩证。

怎样调整Vision(愿景)?整个行动的核心是落在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时间框架下要找准点。让Action(行动)找到聚焦的地方,在今天大变革的时代,战略被短路了。原来的正规战略流程,现在被Vision(愿景)和Action(行动)之间快速迭代所取代了,要求你要有长期思考的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决定了能走多远。

二、智能商业的核聚变

我看到的未来是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趋势,不是10年的趋势,很可能是未来20年、30年,甚至是50年的一个大趋势。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智能时代的全新开端,是一次文明的大变革,今天的智能商业只是开始了核聚变的过程,我们有太多的机会和挑战。

2007年和2017年两个表格的对比,右边榜上的七家互联网巨头到底做对了什么?

第一,智能商业的三个方向轴

在“在线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重要方向上,至少做对了两个事情,甚至在三个方向上都有重大突破:

1.在线化

我们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最重要的第一点是有没有连网,有没有在线,如果有,互联网的优势都能为你所用,否则世界离你越来越远,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把物理世界转换映射到一个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

微软为什么在20年的榜单上都有?在1996年,比尔·盖茨面临挑战的时候,当时下决心,全力推IE浏览器,赢得了那场战争,占据了PC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浏览器,然后衍生出微软的搜索服务等等。 如果阿里巴巴收购hao123(PC端上网导航),就有一个稳定的流量来源,我们的搜索就有一个根据地,可以持续发展,因为没有这场收购,没有一个流量的来源,后面搜索这场仗是打不下去的。

微软能在搜索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是它占据了PC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浏览器。

苹果能够成为全球价值最大的企业,就因为开创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iPhone奠定硬件标准,App Store确定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和服务的获取形式。

它的生态概念,在这基础之上,苹果整合了一系列的智能服务。苹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集硬件、软件、服务、生态为大成的企业,这是它过去十年成功最重要的根基,帮助整个社会完成了移动互联网化。

2.智能

谷歌的成功在哪?最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商业智能化的过程。

搜索是第一款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智能服务。

任何一个人在搜索框上输入一个关键字,就能让全世界知识为你服务,迅速在秒级时间内获得你想要得到的信息,只有智能商业才能完成这样的突破。

第二款核心的智能服务产品是推荐。

亚马逊是在推荐方面走得最早的一家公司,也是它零售效率在营销端获得巨大突破的重要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突破是把物流全流程在线化,带来了物流效率的巨大提升。

3.网络化

腾讯和Facebook都是在社交网络化走得最远的企业,阿里巴巴,特别是淘宝,在网络协同和智能化两方面做成了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生态。

谷歌广告系统真正盈利的源泉也是千万的小广告主跟千万级的网站之间的高效生态。Facebook这几年的成功也是广告技术的突破。

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在线化的基础之上,在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且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的工具。

看看最近中国互联网第二批冲出来的企业:

滴滴完成了打车服务的在线化,前提是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的和地图服务,让在线位置定位变得非常清晰,让打车服务变成在线服务,再通过算法进行优化,成就了滴滴。

今日头条从传统搜索走向中国最好的推荐服务,在智能化上一个点打穿,成就了今日头条在过去几年爆炸性的成长。

美团一方面是把传统生活服务在线化,同时也构建一个生活服务网络。

第二批最成功的企业都在“在线化、智能化、网络化”三个轴有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在一个领域奠定领先地位。

第二,智能商业的特征

智能商业有几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是传统企业做不到的,传统企业要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智能商业的方向:

1.利用互联网和算法的优势,低成本实时服务海量用户。

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用户都以10亿级别来计算的,服务海量用户,淘宝每天上来的都是上亿用户,有这样的规模,才有这样的盈利能力。

2.满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搜索是精准到每一个关键词,搜索在过去十年努力做个性化,根据个人过去的搜索历史以及性格特征背景资料,给的内容都不一样,让搜索结果更加个性化。

现在淘宝“千人千面”,每个人看到的页面都是不一样的,也是特别利用了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

这种个性化的精准程度体现在精确度(越来越精确,颗粒度越来越细)和精准度(越来越准,准到更小的时间段更精准的服务)。

3.服务自我更新、自我迭代的速度非常快

它像人一样可以快速学习,甚至在很多的领域比人的效率提升的速度还快,这些企业一旦上路之后,整个服务的效率、水平和满意度都在快速提升。

本质上,离开了技术,再怎么谈运营,都不可能有今天的阿里巴巴。这些前沿的公司都是利用最前沿的技术全面改变商业效率的公司,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和算法重构商业的逻辑和运营规律。

未来的商业就是智能商业,这是真正的升维攻击,传统商业在智能商业面前不堪一击。这是最重要的趋势。

第三,智能商业的双螺旋构成: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智能商业是如何构成的?

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这是智能商业两个最重要的子组成部分,两者是阴阳和合的。所有的网络越来越智能,所有的智能是网络的智能,不是个体的智能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不是源于个体大脑的发达程度,个体大脑的进化非常有限,但是社会协同的能力一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往前放大。

今天的人类文明,核心不在于个体比以前聪明多少,而是整体社会协同化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优势。

网络协同会推动数据智能的发展,数据智能会驱动网络协同的扩张。可以用这两者校验公司的业务有没有往智能商业的方向发展。

我重点介绍这两个核心概念:

①网络协同:大规模、多角色实时互动,解决一个大问题。

企业要变成智能企业、智能商业,第一个重要的标准,你的企业有没有做到网络协同?有没有在互联网上实时完成一件重要事情的所有协同工作?

我举两个具体的案例,帮助大家理解网络协同运营的规律。

第一个是维基百科。

我们对它如此熟悉,但可能忽略了维基百科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它是一个开创的知识共创平台。

原则上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上去贡献思想和内容,有权利更改任何一个词条,也可以恶意攻击任何一个词条,但是基于简单的在线编辑工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室一键恢复被修改的内容,如果别人改了,你认为你的更正确,可以再把它修改回来)和一套非常简单的协同规则,居然在没有中央权威协调、传统命令机制的情况下,全世界的人共同合作,编辑出一个在线免费的知识库。

传统的百科全书都是由专家决定内容的。维基百科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它的费用都是通过社区捐赠完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个没有中央政府协调的、大规模的、自发的协同,完成在线知识库的编辑,非常了不起的任务。

第二个是淘宝。

淘宝不是零售,不拥有任何一件商品,是一个零售的生态圈,是赋能卖家的平台。

淘宝之所以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是因为淘宝最终演化出一个社会协同的大平台。这个有偶然的因素,也跟Vision(愿景)有关系。

2006年,我们意识到卖家店铺(本来都是免费的、简单的文字链接)中店铺装修、图片质量对销售额的影响很大,我们当时推出旺铺。

但是后来发现满足不了卖家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于是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只提供最基础的旺铺功能,免费给所有卖家使用,然后把个性化的旺铺模板设计开放给社会。

所以淘宝第一次出现了一批独立的软件工程师帮卖家设计店铺,后来发展成为盈利的软件企业,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软件服务商,比如存货管理、客服管理、在线客户管理。

今天的淘宝卖家已经可以在线同时和几百个服务商合作,你只需要有一个API的链接都可以调动相关的数据、服务,可以打通微博社交渠道、蚂蚁金服的金融服务后台、第三方开发的营销工具等等。

淘宝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协同网络,这个协同网络带来巨大的社会化价值创造。

原来线性沟通的产业,在互联网平台重构,变成一个实时互动、网状沟通的格局,这是任何企业迈向智能商业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你的信息流还是单向的、线性的,就还属于在传统网络里运营;如果信息流变成并发的、同时的、多元的,变成实时互动,就往在线协同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数据智能

数据智能的本质是机器取代人直接做决策。这和传统的BI(商业智能)完全是两回事,BI是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核心服务人群是高管。

数据智能是指运营决策直接由机器决定。比如淘宝,有近百亿件商品,上千万个商家,给用户看什么商品,不可能由人来做决定,只能是机器,这是人做不了的事情。

让机器取代人决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云计算、大数据、算法。

没有云计算,就没有办法用这么低的成本存储和计算海量的数据,所以云计算跟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了云计算,所以我们能够处理大数据,因为有处理大数据的需求,对云计算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最终这两者推动了整个数据行业不断高速发展。

两者真正能发展起来,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大脑,这个大脑就是算法,算法是机器,又不是机器,某种意义上是算法工程师。

想象做一个具体决策的时候人是怎么思考的,机器算法是把人的决策抽象成一个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给模型找到近似的解,再用代码把这个解变成机器可以执行的命令,最终完成一个机器大脑的构建。

所谓的算法就是人对于一个特定事情的理解,被转换成机器可以理解和执行的模型、代码。

这个模型、代码和人脑不一样的地方,最核心是靠海量数据不断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决策。大数据和算法也是二合一的阴阳和合。

如果没有大数据的场景,算法就会变成无米之炊、无水之源,但是如果你有数据,没有通过算法引擎进行实时计算产生决策结果,那么所有的数据都是被浪费的。

数据和算法的结合是机器学习的本质,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快速迭代和快速优化。

去年AlphaGo打败世界顶尖围棋冠军,是因为它计算能力特别强,学习效率非常高,可以学习人类历史上所有棋谱。

前几个月推出的AlphaGo zero又有了一个更大突破,可以不用人的历史数据,不看历史棋谱,靠左右手互搏、规则的制定和演化,达到一个更强的算法,打败了AlphaGo,可以看到未来算法的突破还有很大空间。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互相依赖的组合。

理解算法和大数据,就像生产线和钢铁的关系一样,没有算法就没有办法处理数据,就没有办法优化结果。

数据智能的业务有三个核心的组成部分:算法、数据、产品,缺一不可。

算法是大脑,是机器学习的引擎;

数据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要循环,形成一个反馈,我经常是把它叫成“活数据”,因为活数据才是决定一个商业智能能不能不断优化,大数据只是形容它的量,本质是活数据

最难理解的是和用户在线互动的产品界面所完成的反馈闭环,从而迭代产品价值。

谷歌搜索是怎么跟海量的用户实时互动的?两个极简的产品界面:搜索框和结果页。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就出来结果页,看到列表,根据相关性把结果做了排序,然后只要点击就行了,就三个步骤:输入关键词、出结果页,点击,完成一次搜索。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产品的界面,完成了实时的客户反馈。

比如你有没有点击第一条栏目,一个好的搜索引擎,第一排就要给你最想要的结果,是按照相关性进行排序,你越往下点,就说明它原来结果的相关性算法不够好,说明结果更差。你每一次点击,都在帮谷歌培训它的机器算法和机器智能

如果谷歌用传统的方式问用户你是否满意、哪里不满意,效率就降低了,所以机器学习的反馈闭环必须是业务天然的有机部分,让你的行为本身留下的数据帮助机器学习,这才是自然的智能商业循环。

因此有一个重要的推论:未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服务企业,因为客户真正要的是服务,不是产品。

任何一个未来的企业都会具备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界面来跟用户实时互动,才把用户搬到了网上,完成在线化的第一个步骤,才有机会跟他在线实时互动。

第一个重要的方向:任何企业将来都必然有一个和目标客户在网上互动的界面。

第二个重要的方向:任何一个硬件制造商未来不再成为独立的企业而存在,而是成为服务闭环的承载者,或者自己建立toC的沟通渠道。

只有找到和用户产生直接互动的方式,才能够实时记录下他的反馈,才能找到优化的算法,才能优化你的服务。谁先完成这个闭环,谁就有最大的优势。

传统行业怎么通过一个漂亮的产品设计完成在线化,然后开始智能化的发展道路?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下面十年创业,最难的是创造性地发现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把原来离线的用户引到线上,产生持续互动。

一个智能商业和数据智能的组成,产品、数据、算法缺一不可,最难的是和用户的在线界面完成这样一个反馈闭环,整个机器学习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第三,“黑洞效应”

讲清楚了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的双螺旋运作,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互联网企业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具备这么大的能量。

为什么大体量的公司能够继续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长?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黑洞有巨大的能量场,因此我提出一个新概念“黑洞效应”。

为什么会有“黑洞效应”?这个能量场是怎么构成的?

1.网络协同本身天然就具备网络效应,有网络效应就有指数级扩张。

2.学习效应。

数据智能天然有一个乘法的优势,就是学习效应,机器算法不断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这是每天24小时、七天不停歇地在运转的,这种学习效应是乘法叠加的,越学越聪明越好。

3.数据压强和网络张力。

网络天然会产生数据压强,推动数据智能的发展。在一个网络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数据天然会被记录下来,所以数据就越来越多。当网络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人根本管理不了,因此会天然推动数据智能的发展。

淘宝2008年就感觉到,传统类目的分类方法根本就无法处理平台上这么多商家和商品,而且消费者选择的效率直线下降,于是用搜索引擎取代传统浏览,hold住淘宝复杂网络的爆炸性发展。

对于搜索引擎,处理一亿件商品和处理一百亿件商品,它的可扩容性是完全可以承载的,所以复杂网络会推动数据智能数据智能天然具有网络张力。

如果说石油、自然资源和钢铁是上一个世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但是数据和物质有一个最根本的差别,任何物质就像这杯水,我喝了,你就喝不了。

但是信息是可以被共享、复制和传播的,复制和传播成本几乎为零,天然会希望去全网传播。物理的东西,再怎么传播,速度和成本都受到制约。

数据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数据和信息的使用过程,是价值创造的过程。

物质的使用过程是损耗的过程,越用越少,数据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增值过程。谁看了,有多少人看,本身就有巨大的信息含量,如果这个人再点个赞,再写个评语,再转发一下,整个信息的价值就更加以几何级数上升。

任何互动产品的设计都非常有价值,是因为让信息消费变成信息的再生产、信息价值的再创造,在网络上,有更多的互动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4.信息的连接异质化。

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价值是不一样的。传统的物资定价,可以按成本定价。

信息的编辑复制成本为零,用什么方法定价?对于特定的信息,都希望在网络上走得远一点,从市场有效性角度来说,信息有极大的意愿去触达不同的人群,去获取额外的信息溢价。

这就是数据的三个特点,数据本身就像个黑洞,总是想越变越大,能触达的人越来越多,它就有一种天然的网络张力。

智能商业互联网领先的企业,是优势叠加,加上网络效应、学习效应、数据压强、网络张力,每一重优势乘数的叠加产生的效能提升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智能商业起来之后,对传统商业完全是碾压,传统商业毫无还手之力,它们之间创造的价值,量级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非常实用的企业升级指南:

第一步,尽可能网络化;

第二步,尽可能地引入机器学习完成网络效应;

第三步,在网络扩张的过程中间,尽可能用机器决策取代人工决策;

最后,能否让我的数据和更多不同类型的数据产生交换,每一个方向都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增加的过程,都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黑洞效应”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才开始产生的。世界最核心的三个元素:物质、能量、信息。在信息纬度就两个核心轴,一个是通讯和通信,一个是处理和计算。

农业文明:一方面是烽火台,通过火来传递讯号,通过驿站来触达更多的人,另一方面是结绳记事、阿拉伯数字、几何定律、代数;

工业文明:有电报,电话,还有机器(100年前,IBM是最早做计算器的,ncR,是最早做付款机的,任何一个简单的机器能够包含一定的计算能力,就是当时最前沿的科技了),这些是工业革命的大发展。

智能时代:智能商业的核聚变,源头可以追溯到1989年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上了公共互联网网络,通讯和计算合二为一,个人计算机既是计算机,又是通讯节点(网络协同的点),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开始成为双螺旋,开始了强劲的耦合的发展,从而奠定了智能时代的基础。

这个世界的构成就是大城市、灯光、高速公路,这是文明的基础,通过几亿年的演变,我们完成了整个世界的物理连接,碳基能源加上钢铁、照明构成了这个世界。

未来的智能世界,是在物理连接的基础之上,完成创造力和知识和智慧的连接,接下来的智能时代首先是人脑的连接,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似乎离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近。

第四,这是i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云端,活在朋友圈,似乎一切都过剩,但是每个人都很焦虑。一方面,每个人都想彰显自己的个性。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在网络上所认同的极小的社群,又无比的忠诚,这是全新时代的开始。

智能商业的精准目标,不是为了满足工业时代一个个面无特色的人,是满足完全不同的人,在完全不同社会的发展。这是i的世界。

通过这20年看中国制造业、互联网、未来科技的发展,能感受到一个全新的未来,这是让人兴奋也有时恐惧的未来。

三、未来十年,机会在哪里?

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已经孕育出了第一批可能是万亿美金的公司,未来的十年,也许在大爆炸的过程中,智能商业的格局会初步确定。

到2027年,谁会在全球十大最具价值公司的表上?你是否有一点野心和幻想,幻想你也会在这里?

2007年,阿里巴巴只有100亿美金。年底B2B上市的时候,整个集团蹿到200亿美金。

上市的时候,当时给了所有员工一个选择,你可以把30%的集团股票转成B2B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以留下来等集团在未来的增值,即以淘宝和支付宝为主的未来增值。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上市公司的快速增长,而不是相信淘宝的未来。这是2007年,我们回头看,很感激公司只允许我们转30%。

到2012年阿里巴巴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是400亿不到的估值,同样的故事,允许我们卖30%,我们基本也都卖掉了。

10年的时间,可以发生非常多的事情。

2007年,Facebook刚刚创立没有四年左右,估值在150亿美金,腾讯只有120亿美金,现在有4720亿美金,十年大概50倍的增长。

也许未来的10年可以有一百倍的增长,你愿意加入新爆炸的时代,开始在智能商业时代展开你的梦想和创造力吗?

即使大家觉得这些公司如此强大的时候,它们也仅仅是在在线广告、在线零售、在线社交三个方面取得突破而已,还有太多的领域是是开放的竞技场,可以用智能商业的思想去改变。

未来十年,依然是这三条主线,你必须至少在其中一个方向有足够大的发展和突破,才能在未来有自己的优势:

①在线化:就是IOT物联网,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下一步肯定是物联网,最终会实现万物互联,实时在线互动。

物理世界都会有一个虚拟世界的一个映射,由于芯片和传感器的快速发展、成本的急剧下降,IOT对于社会的发展将是极具渗透性的,将极大扩大智能商业的边界,当然IOT的里程碑式的产品还没有出现,所以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智能化:AI技术将极大增强黑洞能量。过去十年,AI创新技术已经产生大价值,AI技术的进步还是会持续不断高速发展的。

③网络化:协同网络将急剧扩张,经济的网络化进程将加速。

我们能看到两个比较重要的趋势:现有的智能生态将继续大爆炸,多元物种蓬勃发展。

大家以为阿里、腾讯的生态圈过于强大,可能抑制某种创新的发展,其实反而孵化出非常多有价值的企业,让各种物种都得到巨大的提升,百亿美金、百亿人民币的机会会非常多。

就像十年前的淘品牌,那一波企业都开始上市的浪潮,还有腾讯平台上很多开放的企业,都会在这一两年成为上市公司。

再者是新黑洞(类似阿里生态体)出现的两个路径:

传统产业升级为智能商业,包括教育、健康、交通等几十万亿的大产业,它们在转向智能商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平台级、生态级的领先企业。

颠覆式技术形成新黑洞,包括区块链、AI、AR,区块链、比特币,由于对生产关系的重构,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技术进步的速度并没有放慢下来,这是我们对未来智能商业演变如此强调的一个原因,源头的技术进步还在不断发展。

我展开讲下对这三个轴上的具体判断:

第一轴:IOT物联网里程碑式的产品

IOT的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的转换。PC互联网被键盘锁住、移动互联网被手机锁住、到了IOT时代被五官锁住。

人的五官得到极大膨胀,五官都可以被计算延伸,语音识别已经基本接近成熟的技术,今年中国智能音箱大战,就是因为语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互基础。

包括汽车的很多互动,在你手被占用的情况下,语音由于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互动。

视觉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人脸识别就是视觉感知能力的延伸。应用级AR设备靠视觉,最后会让你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现实,让你的眼睛无法判断源头是从哪来的,是虚拟源头?还是真实源头?它和你的脑神经交互,很有可能通过眼睛的聚焦等变化,就能够调动计算能力,它是人机交互的新方式。

当五官、大脑都能被某种方式直接跟计算网络连接的时候,效率的提升是无法想象的。

这是IOT的本质,同样的物理产品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智能化,因为它有信号、通讯模块、计算模块、处理模块、感知模块,物跟物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连接、对话和判断。

我们早期看物联网,一直在看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后来我发现IOT里程碑式、集大成的产品,应该是智能汽车产业会带来极大的IOT。

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未来两三年,技术应该就相当成熟了,由于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当产业被突破之后,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的各种成本都会几何级数下降很多。

以前我们认为被IOT化的行业,投资回报率算不过来,对一个小的应用场景,投入再多的钱,客户价值可能是不够的。

但是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客户的价值足够大,可以承受非常大的固定资本投入、前期研发投入,一旦研发突破之后,这个世界将会被改观,因为芯片、传感器的成本会几乎变得忽略不计,很多不能应用IOT的场景都会被智能化。

你所在的行业,你看到的客户痛点,有没有可能利用IOT技术,从传统的、物理的、隔离的、破碎的情况,变成一个在线的、连续的、互动的场景?

第二轴:网络协同扩张与重构

谷歌只是把广告在线化,淘宝只是把零售在线化,之后我们自然想把物流的整个环节数据化网络化,这两年网红的发展,显示了创意和营销也开始互联网化,当前台的应用都互联网化之后,自然会到从制造到采购的全链路重构。

如果想要对服装业重构,想进一步做到个性化服务,制约不是在前面,而是在整个供应链的体系。包括布料采购、布匹质量验证、质量测试,现在还全部是靠人眼,这些环节还是完全离线的。

它们都会逐步在线化,被并到协同网络当中,更好地完成客户的需求。几乎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传统的、封闭的线性供应链,走向开放的、价值协同网的过程。这中间有巨大的商机。

第三轴:智能

第一,大部分企业担心算法有多难,招不到算法工程师。

算法会像云计算,成为一个基础设施,谷歌、Facebook、阿里、腾讯都已经开放基础算法库,将来每个企业做应用的时候,自己不用去研发算法。

你不需要一个算法工程师,你只需要一个人工智能训练师,在你特定的场景下调参数,让结果变得更优化就好了。

算法本身对大部分应用企业来说不会是一个壁垒,反而是一个非常好应用的工具。

第二,深度学习、增强学习会在每一个行业被越来越多应用。

所谓工业4.0,都是基于规则做的自动化,而不是基于机器学习。让机器随时随地地做决策,才是真正智能化的发展。

基本所有公司用的算法都是由计算机科学家设计,都在黑盒子里。当我们进入越来越复杂的领域,比如像淘宝的场景,只要牵扯到人,就会有博弈。

博弈不是简单的黑盒子模拟,这个时候怎么引进好的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把机制设计的理念引到平台管理,甚至变成算法的一部分,有机融合一起,变成非常重要的、创新的领域。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这也是一次巨大创新的机会。因为社会科学终于可以做实验了,就像物理之所以被认为是个科学,是因为它可以做实验。现在有很多在线环境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实验,从而推动这些学科更加科学,带来整个社会价值的提升。

要想在这样一个新智能商业的时代取得成功,战略最基本的一些思路要被改写。

我在阿里内部严格禁止任何人汇报的时候讲行业分析,因为它不能反映在新时代战略制定的关键,所以除了传统的“定位”之外,新战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点线面体。

在未来的竞争当中,一个企业战略决策的第一个核心:你要在怎样的一个网络竞争?

是作为一个面,网络平台,去引领一个生态的发展,还是在一个特定的网络做一个点或一个线,比如一个卖家,可以选择在淘宝做服务,也可以选择京东,也可以选择微信,这个选择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日后演化的轨迹。

由于互联网上资源流动的速度和范围比以前更大,赢得未来竞争,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资源,即使再多,也有限,最关键是你能调动什么资源。

竞争的壁垒已经从拥有什么到调动什么,在于你在网络的相对位置起到什么价值,不在于你在企业内部资源的拥有量。外部的连接重要性远远大于内部的管理,这是新战略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式。

从十年再往回拉进一下,聚焦到未来三年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是产业互联网的突破。

为什么看好互联网产业?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平台只是完成非常浅的连接,而很多产业是非常复杂的互动和利益分配,在复杂的产业中,怎么把线下搬到线上,完成网络协同,植入数据智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什么产业互联网在过去几年完成得很慢?大家原来以为“互联网+”,把互联网和传统产业加在一起,就可以解决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真正要的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互联网思维和某一个行业的基本规律的碰撞、再构和创新。

蚂蚁金服有过一个重要的战略讨论,是对一个字的较真,蚂蚁金服是tech-fin(科技金融)还是fin-tech(金融科技),海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叫fin-tech(金融科技)。

蚂蚁金服这两年越来越像fin-tech(金融科技),为金融公司服务,但是蚂蚁的初衷是tech-fin(金融科技),是基于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金融服务,tech(技术)是基础,fin(金融)是创新。

最后马云又跑到蚂蚁金服,说要回到初衷,明确我们技术公司还是金融公司,才能在根本上有一个标杆。蚂蚁金服是用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的公司,而不是用技术去提升金融效率的公司,这两个是很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大家对互联网的理解,在特定场景上的深刻思考和最终突破。

过去的20年,看到了智能商业的雏形,未来的30年,会看到了智能商业的大爆炸,而接下来的10年,会看到智能商业格局初步确定下来。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理解的战略都在被重新定义,vision(愿景)和Action(行动)的快速迭代变成这个时代新的战略思考,“点线面体”变成新的定位的最重要的思想。 这是我历史上最重要的第五堂课

为什么说是第五次?阿里巴巴、长江商学院、湖畔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都有伟大的梦想和崇高的目标,我想有一个小小属于自己的园地,开心交流,这是一年多以前发起曾鸣书院的初衷,和志同道合者和有趣的人探讨商业的未来。

做教授最本分的就是上堂好课,这次用公开课的形式,对这一年多支持我们的朋友有一个回报,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互动。

我1998年加入Insead(笔记侠注:英士国际商学院,世界一流、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商学院之一,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第一堂课就是给营销MBA上课。

运气不好,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所有关于亚洲成功的理论都被推翻了,“亚洲四小龙”(笔记侠注: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的奇迹,这些理论上全部都被推翻了,怎么上课?

被逼着去面对现实,没办法再说亚洲过去如何成功,股市每一天都在崩盘,只能临时一方面把过去的东西都看一遍,再去想符合未来的理论,有没有可能能够自圆其说。所以第一堂课非常困难,但最后还是勉强走下来。

第二堂课是2002年11月份长江的第一堂课。当时首期班的同学都是教授们自己忽悠过来的,没拿到教委的办学文凭,所以同学们都没有交学费,当时院长跟我说,如果上砸了,可能2/3的同学不会交学费。我准备了很久,和阎爱民教授两个人讲一个案例,讲了两个整天,在当时讲得比较精彩。

第三堂课是长江第一次CEO班。机缘巧合把当时顶级的CEO都邀请到同一个课堂,开课前一天,每个人都说如果他来我就来,如果广昌来,牛根生就来,如果冯仑来,王石就来,所以开课的前天晚上还不知道谁会来,但是幸运的是在最后的时刻,所有的大佬都走进教室。

那堂课我压力很大,虽然对当时中国经济有一些研究。当时美的集团方洪波都是学员,他前段时间讲到当时那堂课对他的影响。中间有个小小的纠正,外面江湖误传马云上了一堂课以后,把我挖到拉里巴巴,不是的,2000年,因为给inseed的MBA写中国互联网案例,2001年的时候认识了马云,不是在长江CEO班上认识马云。

2006年加入阿里后,基本没有在外面过课。2015年湖畔大学开学首期班开课,我第一次年龄比同学的年龄高,面对80后、85后、90后创业者,发现在学校积累的经验都不能用了,包括在阿里积累的经验和理论都需要和学员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修正,我开始重新回到研究课堂的感觉。

这次是我第五堂比较重要的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了创新。

非常感谢大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阿里  阿里词条  
战略规划

 颠覆性创新的八大要素

 产品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也是打造持久竞争优势的支点。可惜,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不愿意在产品创新上下工夫,不知道如何在产品创新上操作可...(展开)

战略规划

 领导人必过的三道关

 为什么企业领导人享受优厚的待遇,为什么董事会对企业领导人千挑万选?因为企业生命如此脆弱,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40年,世界1000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