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自公众号:玲说职场人生 (ID: coveycareer)
我作为已经在西欧生活工作十几年的“前辈”,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和大家交流一些经验。这篇推文就分享我昨天做的小演讲:沟通表达能力,登上国际舞台最需要的软实力。
1、是什么阻碍你的表达
其实我今天的心情是蛮忐忑的,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高材生,各自有自己的专长和认知。但除了忐忑之余呢,我觉得我有必要来和大家沟通一件在海外生活很重要的事情。
来到荷兰学习和工作,我们带着自己文化和教育背景的烙印,怎样才能在这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提升发展自己,更加自信,高效的表达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大局势来讲,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对外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影响力也是今非昔比。
许多传统发达国家从以往对我们的俯视已经转换成平视,甚至在有些国家是仰视。但这里面经济利益驱动占很大比例,我们在软实力影响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个人层面来说,在海外无论是求学,工作和生活不可避免的就是需要和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交流。荷兰从社会文化来说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地方。
但文化差异没有好坏之比,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尊重双方的差异,并保留自己的特色,求同存异。
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我曾很多次亲身经历或看到许多中国同胞,因为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从而得不到好的分数,找不到好的工作,和无法在职场得到认可提升。
我自己也经历了从那个安静的中国女孩,到作为会议室中唯一的非荷兰人,非中年男人但却掌控全场的沟通能手的历程。
还记得在荷兰大学学习硕士课程时,我们的授课方式是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 很强调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但我的考评分数一直不高,很是苦闷。从小到大也算是学霸一族,从来没有通过不了的考试,到了荷兰怎么就不灵了?
我鼓起勇气去问导师,他给我的反馈是“I know you could bring more to the table”(我知道你可以表达出更多你的见解)。
那是什么阻碍了我bring more to the table 呢?这就是一般中国学生和同胞面临二大难题:不敢说和不会说。
2、如何克服不敢说
有一个笑话是,全中国最擅长的一句英语是My English is poor. 先不说这个表达是否准确,但侧面反应了不自信。沟通表达最关键的不是发音完美,而是说出来。
著名的美国导演伍迪艾伦就曾经说过:80% of success is showing Up. 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来源于参与。
如果把任何学习和工作中的情景比作舞台剧,那么你首先需要“上台”,但你同时也不能把别人推下舞台,除非其他人自己想下去。
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少说多做”,“找到正确答案再说出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表达出来的行为是浅薄的”。
到了荷兰这个强调直接的表达自己的环境中,保持沉默往往会被看作不想参与或者没有见解的表现。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中国同事的部门会议,讨论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主题,开了2个小时,这位中国朋友硬是一句话也没有说。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会后我问她:“今天这个会议挺重要的,我看你一直都没说话,有什么顾虑吗?”她说:“我那些同事说的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啊,就是为了说而说;我才不和他们争来争去浪费时间,我回头把这个报表做好就行了。”
她的回应反映了不少国人的心态,一是认为说出来的话一定是要有独特见解的,有价值的;二是不认为参与讨论是重要的,把事情干好就够了。
这就是把舞台拱手相让的行为。开会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你的观点是多么正确或者显摆谁的聪明。
开会的目的是为了把众多的想法集合在一起,最终得出一个更好的结论,或勾勒出一个更大的画面。还有就是“to be there and to be seen(参与和被看见)”。
很多时候最好的方案,很有可能是来来自于对那些不成熟的甚至看上去有点蠢的观点进行整合与提炼出来的。所以即使你的英语并不流利,你的发言并不完美,但只要是你的真实想法就足够了。
也许你会想我们中国人就是谦虚嘛,尤其是和那些说起来没完没了的外国人比起来。英语有句话叫“假谦虚是骄傲的那个妹妹”。是不是觉得说什么都必须是完美呈现的,不完美我就不说了。
事实上,当时你发现自己想的跟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
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我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
3、从不会说到会说
还有一点就是不会说,可能也是大家最关注的一点。这个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
有一次公司的员工大会,CEO 给在座的几千名员工讲话,进入到回答问题的环节了,一个男同事接过话筒开始提问。这哥们足足说了有两分钟,台上的CEO 忍不住了,打断他一个问题:where is your question(你的问题在哪里)。
他用了where(哪里) 而不是what(什么), 因为他已经被这位男同事漫无边际,散乱无章的问题给绕懵了。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不能简单说清楚,那就是你还没有完全明白。(If you can’t explain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表达能力差在哪里?中心思想不清晰,缺乏逻辑和架构。为什么提炼一个中心思想就这么难。因为我们的教育大部分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太多逻辑思维的训练。
我还看过一篇文章中说到为什么我国成年人思维比较跳跃,普遍难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里面主要的观点就是中国小学教育致力于刺激孩子的真情实感和强调各种“修辞手法”。而冷静的理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英美的教育强调逻辑思维能力,既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逻辑的方法,准确而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如何准确清晰表达其实我们小学时也学过,就是总 - 分 - 总。先说结论,再说论点,然后强调结论收尾。这样结构清晰,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眼球。
先说结论再说支持结论的观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因为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大家说话喜欢铺垫,在提出请求时更喜欢兜圈子,总是希望对方能够揣摩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见多很多员工在汇报工作时喜欢把最重要的信息留在最后,结果还没等自己讲到那段儿,老板就因为其他急事走了。这样给老板留下的印象就是活没干好,也表达不清楚。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个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身体语言。沟通中有个一黄金法则就是7 - 38 - 55。也就是说在沟通交流中,用词只占7%,语调38%,身体语言55%。
说外语有口音没关系,表达简短达意就够。但给人的印象很重要。我上次在莱顿大学给大家做模拟面试时就体会到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同学都不会握手。
西方有一句话,最怕握到湿乎乎,软趴趴的手。荷兰人很喜欢握手,会谈,面试都以握手开始。所以有力,坚定的握手是自信表达的开端。眼神接触也很必要,大胆地看过去,交谈中给与回应是尊重他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