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同学相处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同伴的沟通交流,自我意识较强,尤其慢性子的孩子,融入集体更难。在幼儿园里大家都是玩伴,团团围坐在一起;小学里则是同学,和同桌共享一张课桌,角色并不一样。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子女与同龄伙伴一起活动,找同学感觉。比如带着他们去社区会所,和小区里的同龄伙伴多接触、多玩;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子女与亲戚朋友家的同龄孩子多亲近。越小的孩子微环境越重要。在班集体中融入得越快,就越早能心无旁骛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养成好习惯熟悉新角色
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孩子们总是处在“动”中;而小学则更侧重课堂学习,还得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必须“动中有静”。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集中精神做事的"习惯。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坐下来看看书或者亲子阅读。我一位同事的儿子,现在高二,一直稳居年级前三名,可是他从小到大一个培训班都没有报过。当我们向她妈妈取经时,她妈妈提到了一个细节,她儿子从小就很喜欢玩魔方,从幼儿园持续的玩到了小学毕业,可以一个人玩上大半天,这也造就了她儿子超强的专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的挫折教育
进入小学后,学业慢慢会排到首要的位置,但是家长在关注学业的同时,还应关注孩子的抗压能力。我们家里常常会玩一种扑克游戏,最开始悦悦输了会又哭又闹,还会发脾气说不玩了。其实这也很正常,谁会喜欢输呢?但是哪一项成功不是由无数次的失败累积而成的呢?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易产生抗拒心理。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遇到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不管怎么哭闹,久而久之孩子才能适应挫折。
4、平时多劳动主动担任务
入学后,孩子们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要分担班级、学校里的一些劳动任务。平时,家长应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能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等。还要学会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5、放手去锻炼自己做事情
孩子入学后,许多事情要自己做,如:系鞋带、下雨打伞、削铅笔、背书包、按课程表准备书包、根据冷热添减衣服……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让孩子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上厕所等。在学前缺乏锻炼,孩子在开学后就有可能手忙脚乱。老师是不会因为一两个孩子没有做好准备,而推迟正常的教学进程的。
6、调好生物钟跟上新节奏
幼儿园的孩子中午睡午觉,有时还迟到早退。一进小学,学生们最不习惯的就是午睡时间少了。在上小学前,家长要帮子女提前调整好生物钟,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提前将生物钟调好,这将让一年级新生轻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7、生活中养成习惯和提升能力
学习不能一味的推给培训班,它来源于生活,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