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思政教育需“融入”课堂,而非仅仅“进入”课堂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学科评估等评价考核中。对于高校而言,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让内容“润物细无声”的进入学生的思想观念是首要难题。

从高校的相关任务下达,到老师的课程设计调整,最后到学生的消化吸收,只要一个环节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很容易会让课程的思政建设流于形式。而如果机械化的将思政内容“硬塞”进课堂,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滋生逆反心理,与思政建设的初衷南辕北辙。让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离不开多方的协作和良性互动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该发挥统筹作用,积极引导各高校之间相互学习教学经验。思政教育的发展,紧靠单个学校的“单打独斗”,必然难以保持创新活力。好的教学方法得到分享与传播,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上,校方应该给予更宽容的探索空间和更人性化的评估标准。习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与学生直接相关,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多数老师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合理的探索和容错应该被允许。疫情期间,千万大学生同上一堂线上思政大课,便是一种良性的探索,获得学生们较好的评价。但是其中暴露出的网页进不去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值得相关部门反思。

教学相长,老师在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途径。而评估标准一旦被固定,老师为了完成课程目标,探索的途径也被强制的固定化、模式化,不利于教学上的创新和发展。以笔者自身经历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排斥的不是思政教育而是流于形式的思政教育。老师为了完成任务,机械的安排学生考试、写论文,学生们敷衍交差。这种恶性的发展模式,应该得到变革。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而言,也要转变学习思维。必要的作业和观点的表达是确保内容消化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一个师生交流和思想传达的途径。大学生要杜绝对于思政教育习惯性逃避的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的法制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作为未来的祖国建设者,理应充分掌握。当然,这也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宣传。

思政教育进入课堂是关乎大学生基本思想建设的重大课题,促进交流,给老师教学变革的空间,让学生乐于接受,实现三方的良性循环,是思政教育保持生命力与活力的关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思政  思政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融入  融入词条  仅仅  仅仅词条  进入  进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