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我特意去看望了小学时候的一位老师。老师今年80多岁了,他知道我当了十多年的教研室主任,就问了我一些教研方面的事情。其中,老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研室还是出出题、考考试,听听课、评评奖,开开会、转转学校吗?”老师之问,引发了我的思考。几天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新时期教研工作到底该干什么?如何干?
教研工作承担了研究、指导、管理的职能,在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了省、地、县、校多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教研人员引领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掌控着教育教学的进程,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效。时任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的何东昌在1986年全国教研室主任会上指导教研工作时说,教研工作“不容忽视”“不可替代”。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上,时任副部长的陈小娅指出“八年来,课程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这其中凝聚着教研队伍的辛勤劳动,各级教研机构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为平稳健康有序地推进课程改革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使命、新挑战。就目前而言,教研工作的转型升级就势在必行。
一是教研方向需要调整。我国教育发展已从重规模、重普及走向重质量、重提高的新阶段,教研工作的重心也应该从研究课走向研究课程;从关注怎么教走向关注怎么学。而教研员的角色也应随着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从教学指导者转变为课程领导者、学习指导者。
二是教研策略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要从崇尚西方教育理论走向继承发展传统教育思想为主。工作任务要从管理评价走向务实服务、从评先树优走向发现培植、全面提升;工作措施要从原来的打造典型、“锦上添花”走向精准扶贫、“雪中送炭”,实现从典型引领到均衡发展的转变;教研员要从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走向教与学共同体的主持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与教师团队合作共享,共同提升。
三是教研方式需要转变。过去常规教研工作主要包括研究教材教法、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教学环节;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学视导和期末统一考试来评价;教师发展主要通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论文、教学能手评选来推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建设与实施成为重中之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推广成为关键环节,学生学习研究成为新的课题,为此,教研方式需要也需转变,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四是质量增长需要升级。课改之前,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生源掠夺等外延发展方式。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外延式发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转变质量增长方式,其核心是教学结构的重建,即课程结构、班级结构、课堂结构和师生结构的重建,这是从外延增长轨道转入内涵增长轨道的实质性要求。
教学结构的重建,解决的是谁是学习的主体、中小学到底该学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动力和效果等问题,最终要实现从教的主体、目标、方式、成效向学的主体、目标、方式、成效的结构重建,实质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教学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人尽其才、个性鲜明、人才辈出的局面。
课改无止境,教研理所当然更无止境。教研工作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课程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实现教研理念、方式的及时跟进、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