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招到能上课的好老师,西安市今年的教师招聘工作有一亮点:在“名校+教育联合体”进行招教试点,遴选19个学校,拿出143个计划,按照1:5的比例,“先面试后笔试”,面试由学校自主安排,如面试通过则获得笔试资格,最终按照笔试成绩录取。(6月1日 澎湃新闻)
自取消师范类毕业生统一分配以来,各地招聘教师大多采用“先笔试后面试”的模式,笔试和面试各自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最后按总分录取。乍一看,“先面试后笔试”似乎只是对传统模式做了顺序调整,“最终按照笔试成绩录取”的规定甚至还有置面试成绩于不顾的嫌疑。实际上,这样的调整是大有深意的。
解决缺编问题只是教师招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招到能上课的好老师”。为此,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宁缺毋滥。“能上课”,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即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设计能力、以语言表达为核心的传播能力、以组织教学为核心的组织能力、以师生双边活动为核心的交往能力。教师招聘的面试环节考察的就是这些能力。
“最终按照笔试成绩录取”,并不意味着置面试成绩于不顾,因为应聘者只有通过了面试才能取得笔试的资格。换句话说,“先面试后笔试”是把面试上升为招聘考试的“门槛”,其在招聘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看重面试成绩,为什么不把面试成绩计入总分,而是“最终按照笔试成绩录取”?在笔者看来,这一设计蕴含了两种理念。
一是必须客观公正。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鼓励和服务作用的配角。教案的设计是理想化的,完全依照按教案上课犹如依“脚本”演戏,难以应对现实课堂中不同的学生,也解决不了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意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招聘面试就是应聘者在评委面前演戏。擅长表演者,可以在评委面前依“脚本”挥洒自如;不擅表演者往往会古板、僵硬甚至磕磕碰碰。教师不是演员,教学不是演戏。在面试成绩上升为“门槛”的情况下,再将其计入总分,对不擅表演的应试者来说,既不客观,也不公正。
二是着眼专业发展。学校都渴望招到“能上课的好老师”。就刚毕业的应聘者而言,好老师的标准就是具备必须的专业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实践证明,新教师入职后,经过不断的学习,跟专业知识的增长相比,专业能力的提升更为显著;专业知识越深厚的新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空间越广阔。
“先面试后笔试”的新模式既凸显了专业能力的“门槛”地位,又考虑到招聘的客观公正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还因“面试由学校自主安排”而兼顾了招聘学校的自主性,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