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生们开启了多种多样的寒假生活。这期间,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重,且有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可利用寒假,开展劳动教育,让假期充实又有意义。
要想让学生在寒假里,敢于劳动,勤于劳动,乐于劳动,父母要做好及时指导和全程监督工作。要想让孩子“动”起来,既需要父母在技能和方法上“雪中送炭”,更需要父母在监督和指导上“锦上添花”。
首先,父母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劳动。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不会劳动,关键是在孩子无从下手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指导,教给他们劳动的步骤、方法,引导孩子找到劳动的正确打开方式。同时,家长不能以安全为借口,因噎废食,而是要清楚地提醒孩子劳动安全注意事项。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同孩子一起制作“劳动指南”,让安全劳动意识入脑入心,让孩子尽情体验劳动过程的趣味。
其次,父母要及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夸赞是给孩子的最好奖赏。父母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夸赞和鼓励,可能会让孩子从此爱上劳动;反之则有可能让孩子惧怕劳动。所以,当孩子取得一定劳动成果时,尤其是孩子主动展示汇报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并且要注重运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即使孩子的劳动不够完美,也不要责怪和挖苦孩子,一定要委婉地告知孩子改进的措施路径,鼓励孩子勇敢地尝试。
再次,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制定劳动计划。要想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就要让孩子参与制定劳动计划。父母坚决不能代替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坚持去做。当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消退,甚至半途而废时,父母要适时进行提醒,采取适当的激励或者督促措施,保证孩子继续坚持做下去,让孩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劳动知识、技能方法、理念意识也大多来自父母。所以,要想让孩子乐于劳动,父母的言语激励和身体力行至关重要。总之,要想让“劳动最光荣”“奋斗者最美”的理念走进孩子心里,关键是先让孩子“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