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部门努力推进的重点。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校外教育与培训监管处处长徐攀表示,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强化四个方面的规则意识,严于自律,营造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要坚决转变应试导向,要规范收费退费行为,严禁将校外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线上培训机构要抓紧做好备案。(12月23日新华社)
校外培训机构曾一度野蛮生长,扰乱了市场和培训秩序,损害了学生和家长利益。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培训机构“宰”孩子,收费高,培训质量却不高;有的培训机构坑孩子,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拔苗助长;有的培训机构套路孩子,夸大培训作用,渲染焦虑情绪,等等。
划出红线,明确规则,设置标高,提出要求,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但是,治理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划出红线只是前提,严格监管和严肃处罚才是关键。红线能否产生约束力,成为培训机构的基本遵循和自觉行为,还要看监管是否有力度,处罚是否有硬度。如果监管不到岗、处罚不到位,红线则形同虚设,成为“虚线”。
谨防“红线”成“虚线”,除了提高执行力、持续发力外,相关部门还要善于借力发力,即借社会之力,形成合力。
借社会之力,主要是借家长和学生之力。培训机构是否闯红线、触底线,家长和学生是“电子眼”,他们看得一清二楚,最有发言权。为此,监管部门可以建立义务监督机制,聘请学生和家长为义务监督员,壮大监督队伍,充实监督力量,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只有监督与监管实现立体化、深入化,规则才会成为准则,“红线”才会成为“实线”。同时,对闯红线、触底线的培训机构要敢于亮剑,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只有这样,规则和红线才会产生震慑力,才能对培训机构产生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