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针对社会关注的校外培训“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现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上表示,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政策措施对线上的校外培训进行规范,开展线上线下综合治理。已经会同有关部门着手研制综合治理文件,不久将会发布。(3月14日 新华网)
教育部官方发布消息,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050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42所,现已完成整改269911所,完成整改率98.93%。然而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在去年下半年及今年年初进行了多次报道,不少课外培训机构的应试科目授课仍然是“涛声依旧”。上级发号施令之后,下级部门是不是在搞“虚假报表”,教育顶层必须警觉。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持续深入推进“减负”,倘若以“虚假数据”为基点,势必使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成为“空城计”。
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要全国一盘棋,行动一致,必须从顶层确定治理目标。目前最需要重新考量的问题的是,与应试有关的校外培训机构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有人说,校外培训是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辨别,提高学业成绩到底是靠校外培训还是靠个人勤学苦读。校外培训的弊端很多,比如泯灭学生个人学习力,降低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恐怕是其最大的“罪状”。正因为校外培训为提分预设了一条虚假捷径,才使得勤学苦读从教育规律中剥离了出来,学生的个人学习力被忽视,学习品质被严重弱化。
校外培训市场的风生水起,无疑炮制了一个“不靠努力靠补课”的畸形教育生态,破坏了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则。事实上,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提供机械、重复、超纲教学的校外培训不可能给大部分学困生带来“提分”效果,反而伤害了他们的学习意志,使他们成为“活得最累的一代”。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表示:“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这一生动话语里就体现了他对校外培训价值的深刻认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一切与应试学科教学有关的培训内容都是整改内容,要把校外培训机构当作学校教学的辅助机构,引导其向素质教育转型。待解的疑问是:报道的专项治理行动“整改率98.93%”,有没有明显的“表册痕迹”?如果有,则说明地方政府可能没有深刻把握政策精神,抑或存在应付主义和不作为。治理应当形成一个基本认知,遍地皆是的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班不是提分“流水线”,只会搅浑教育的一池春水,破坏教育生态。所以,教育顶层应当明示治理统一目标:一切搞应试教学的培训机构必须“下课”或者转型素质教育。
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与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期望之间的矛盾,因此,减负的根本之道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在此之前,我们绝对不能放任校外培训机构放大教育焦虑和变态竞争,牺牲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需求。对仍然继续搞应试课程教育的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坚决踢出市场,并努力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勤学苦读的教育信念和氛围,回归提高学习效率靠“教师引导+学生勤学”的教育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