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综合素质评价被叫停引起教育界人士关注,很多人都在思考,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为何如此之难。
通常,我们理解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多几把“尺子”来“量”人才。比如深圳的综评指标体系,由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五个维度构成。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士,大都期望用多元评价体系替代“唯分数”的评价体系,把综合素质评价当作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以此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
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是“多元”,多元并不是各个维度的简单相加。除了看学生每一个维度的情况,还要看维度与维度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加,我们也无法把艺术修养和思想品德相加,这样的相加也没有意义。
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依据时,往往变成了“综评等级高者优先录取”,这就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就是“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创新”总分的排序,看似评价“多元”了,事实上依然是“一元”,最终又变成了每个维度都要得到更多的分数。在学业负担没有减轻的情况下,又加重了家长和学生在其他维度的负担。
之所以把“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压缩为“一元”的“唯分数”评价,和过去惯用的一维思维密切相关。这就好比一个球探借助搜集到的命中率、篮板、抢断、助攻等数据,通过数据求和评价球员水平高低,显然,这个结论是非常荒谬的。
按照深圳市综合素质评价的规定,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由五个维度组成的结构,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加真实,对学生的甄别也更加清晰。然而,这些结构却很难排序,一旦排序就容易导致“降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好”“坏”对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水平进行排序,对于难以排序的综合素质评价则无从下手,当排序依然是主要招生手段时,综合素质评价的“降维”也就在所难免。
综合素质评要想用好,需要改变排序的观念,也就是说,教育价值观不能是“一元”的。在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论时,需要注意各个维度之间的结构。对于大学来说,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对比不同的素质结构考虑所需求人才的特征,进而招到最符合自己办学理念的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大学自主招生相辅相成,但切忌用多把“尺子”“量”了学生之后再“求和”,这种情形必然导致家长和学生努力把其他维度的分值也提上去,大家在各个维度都追求最高分,无疑会增加学生负担,家长和学生“努力”之后的评价结果其实已经是一种假象了。如果我们看重综合评价各维度之间的结构,家长和学生就不会再有“各个维度的分数越高越好”的预期,这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才是最真实的。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执行的关键不是指标数据的搜集,而是“多元”观念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