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萧山一公办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某论坛发帖称,最近由于物价上涨,孩子学校的学生餐费不够,所以牛奶停了,荤菜也减了。得知学生家长有意见,该校老师在家委会群就此事作了回应:学生每人每天的餐标是8.5元,包括米、油、水、电等支出,所以分摊到菜钱只有6元。受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减少部分肉类的供应量也是不得已。
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大,食品丰富、营养均衡,才能满足其对营养的基本需求。停牛奶、减荤菜,会导致学生营养失衡,不利于身体发育。家长有意见,可以理解。
今年3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根据需要设置食堂,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同时指出,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办食堂,虽然不盈利,但要让家长满意。为此,各地加强明厨亮灶建设,实行阳光操作,打造透明厨房,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但在笔者看来,办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食堂,还要算好两笔账。
首先,要算好食品成本账。学校食堂是否营利,自说自话,难以服众。但只要食堂账目是“明白账”,是否营利就不难判断。为此,学校要算好食品成本账,不仅要做好成本核算,还要向家长公开核算结果,接受家长的监督和质疑。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明细一清二楚,符合市场行情,学校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自然会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相反,如果虚报成本,不合常理,比如平均一个学生一餐吃半斤米,家长又怎能没有意见?
此外,有些学校食品浪费现象严重,提高了成本。从节约的角度考虑,学校应该加强食品成本管理,成本核算要精细化,以保证学生吃饱、吃好,不浪费。
其次,要算好社会效益账。学校办食堂,既要算经济利益账,更要算社会效益账。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就会因小失大,损失社会效益。
物价上涨,学校消极应对——提高餐费标准,减少菜品数量——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家长当然有意见。因此,面对物价上涨,学校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加强食堂管理,内部挖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把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降下来,把饭菜数量和质量提上来。
用经济利益换取社会利益,利大于亏。如果学校算清楚了这笔账,面对暂时的物价上涨,就会宁可做“亏本的买卖”,虽损失一些经济利益,却可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即提升学校的信誉度以及家长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