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育者需改变“恨铁不成刚”的心态

“恨铁不成钢”是极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有的心态。这样的心态,致使教育过程充满强制,学生处于被教育、被成长状态。

在现实中,“恨铁不成钢”已成为引发教育焦虑的重要诱因,甚至教育中的很多悲剧都是由此引发的。教师和父母无视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给予孩子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把一个人的未成年阶段当成满足成年人某种愿望的工具,采取过于“成人化”的方式开展教育,不仅偏离教育的本意,也毁了孩子的幸福。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得当,其损失是惨重的。

 “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不仅影响教师和家长,还影响学生。走出“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尊重孩子个性,是爱护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此,教师及家长要改变“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改变“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需要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成功意味着奋斗,意味着过程,勿向孩子灌输功名利禄、一夜成名等错误、畸形的价值观。教育者要引导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让学生有任务感,不要把学生视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不将成人意识下的单一的成功模式强加给孩子。

改变“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需要顺其自然,勿拔苗助长。过早摘取的果子是酸涩的。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其必修课。教师和家长不能将成人社会的浮躁掺杂在对孩子的教育与期待中,要认真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顺其自然的宽松环境里,挖掘潜在能量。

改变“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需要准确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慎用超常教育。超常儿童是儿童群体中极少的部分,若不切实际地希望将大部分常态儿童培养成超常儿童,会透支孩子的体力、时间及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于极少数超常儿童,不仅要让其超常的一面得到较好发展,还要让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适应社会。对于多数常态儿童,要以平常心态,用循循善诱的点拨,唤起他们探根寻底的执着。

用力过度不如顺其自然。教育之爱需要以尊重个性为基础,勿用“恨铁不成钢”强迫孩子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者  教育者词条  不成  不成词条  心态  心态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