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必为小学生“不识白蜡烛”大惊小怪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快10岁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蜡烛是何物,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无知,还是课本OUT了?这个问题让孙老师思考了许久。(12月20日钱江晚报)

有老师认为,造成小学生不认识白蜡烛的原因,是因为现在课本里、考题中,许多看似生活化的东西,实际上却脱离了当今学生的生活,直接把学生搞懵了。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常识。

每个时代都有体现其时代特点的特殊物件,白蜡烛和煤油灯、柴油灯一样,是电灯未普及时代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明工具不断更新换代,这些物件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即使当今落后的农村地区也很少有人再使用这类照明工具。对于没有见过和使用过东西不认识,这很正常,如果有人拿出一件刚刚出土的汉代文物问我是什么东西,我肯定回答不上来。因此,不必为小学生“不认白蜡烛”大惊小怪。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曾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引发了教育界关于课程价值的一场讨论。斯宾塞认为,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实现“完满生活”,人们需要的知识当然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既然蜡烛、火柴等已经成为过时的物件,远离了当今学生的生活,就不应出现在现行课本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解释这些物件不但浪费时间,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与时俱进,删除现有教材中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以推理和实证为特点的学科,要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证。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脱离实际的内容,要学会变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尽量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至于有的教师说,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常识,也是事实。过时的物件学生不认识尚可原谅,但现代社会中正在使用的东西若不认识,那就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比如,报道中列举的“划火柴点酒精灯”,既使学生没有见过火柴,但总不至于见到火后就吓得跑出教室吧!这说明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没有教给孩子其本的用火常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也会为以后的生活埋下安全隐患。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生不认识白蜡烛,也并非是一件坏事,也许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大好时机。教师不妨把它变成一个小型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蜡烛的历史、构成、种类和用途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认识了蜡烛,也学到一些关于蜡烛的科学知识。再比如,学生不知道“生产队”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生产队”产生和发展的相关历史事件,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以来,学生不但能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能提升人文素养。

教材是死的,而使用教材的人是活的,从课程的角度讲,教材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家长、学生乃至整个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活的课程资源。真正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而不是把教材奉为金科玉律。只要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教材中过时的内容教师可以更换,要允许教师以学生熟悉的事件为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这正是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惊小怪  大惊小怪词条  蜡烛  蜡烛词条  小学生  小学生词条  不必  不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