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文章,激起千层浪。湖南湘西州永顺县乡村女教师李田田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为应对各类检查而耽误了教学,其中有作为教师的难,有应付检查的疲,也有对孩子教育的忧。这篇文章击中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形式主义的管理要害。加上主管领导对这一问题缺乏理性的判断,站位偏激,方式不当,致使舆情升级。
教育舆情,即公众对教育问题的情绪、态度表达和行为倾向,包含着各社会利益群体的复杂心态。网络时代,事件爆发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和处置,只会越演越烈。面对舆情,主管领导要有正确的站位,既要把握政策导向,又要关注师生利益。同时,要全面客观评估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主管领导要有正确判断教育舆情的能力。就李田田事件而言,她反映的形式主义现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也是加重基层教师工作负担的重要因素。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对于李老师反映的问题,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理性分析并做出正确判断,而不是采取“深夜约谈”“出行受限”等不当行为。
其次,主管领导要有处置教育舆情的能力。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处理能力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处理好教育舆情,不仅反映了领导的智慧,还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处置好教育舆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群众热烈关切和反应强烈的重大问题,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及时公开信息,切忌“闭门造车”;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切忌“打压限制”;跳出个人和部门利益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在处理李田田事件时,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害怕学校、地方荣誉受挫,在舆情处置上缺乏理性的分析,不敢直面和正视“形式主义”这一问题,采用压制措施,导致事件扩大。网络时代,靠封锁消息、删除信息,甚至以行政命令禁止传播,显然是行不通的。“重堵轻疏”的方式,已然不能适应信息多元的新媒体网络舆情新态势。
面对网络舆情,教育主管领导要转变观念,变“堵”为“疏”。此外,教育主管领导还要与媒为善,发挥媒体引导作用。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信息时代,事态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教育主管领导与媒为善,就能掌握话语权,引导教育舆情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
总之,教育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考验着领导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和舆情处理与应对能力。面对教育舆情,教育主管领导要敢于担责,真诚客观及时回应网民诉求,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