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注入教育元素,庄稼地才能成为劳动教育课堂

我到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开展督导工作时发现,这所学校的绿化带里有一块种着多样农作物的庄稼地。在整个校园里,这块庄稼地的面积占比不小。但由于只种庄稼,没有其它附加意义,显得与学校整体环境不协调。校长介绍说,这块庄稼地是为了强化学校的劳动教育

学校强化劳动教育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师生在校园里种庄稼与农民在庄稼地里种庄稼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若把两者划等号,只是由老师带着学生完成劳动过程,并不包含劳动教育的全部。如果不注入教育元素劳动教育的效果未必会好,即使农作物收成不错,学生的身心成长也可能会“歉收”。因此,在校园里种庄稼强化劳动教育,要把教育元素注入到劳动中,并施加更多教育肥料,让庄稼地成为劳动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身心成长“增产丰收”。

没有劳动实践就没有劳动教育,扎实的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老师带着学生种庄稼,还原生动的劳动生活场景,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挥洒汗水与智慧,是劳动教育的最好开场。没有切实的劳动实践,学生恐怕连基本的劳动技能都不能掌握。一些学校为了拍照片、留资料,学生劳动作秀作假,这样的“假”劳动无论如何不能称为劳动教育

将劳动实践等同于劳动教育,显然是肤浅的。“学校劳动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没有注入教育元素的劳动仅仅是机械的体力活;注入教育元素,使劳动实践课程化,劳动实践才能升级为劳动教育

一是注入知识元素。在劳动中获取知识,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方法,比灌输劳动知识更科学、更有效果。庄稼地在展示农作物实物的同时可以配些二维码,让学生获取关于农作物、土地、劳动工具、劳动者、农耕文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适时展开劳动知识交流与共享。如此,知识元素有效注入,劳动教育的基础会更扎实。

二是注入趣味元素。劳动教育中,学生是真正的劳动者。开展劳动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参加劳动,由于兴趣驱动,往往容易浅尝辄止。因此,开展劳动教育,要让趣味激发他们劳动实践的内驱力,从而强化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组织竞赛、游戏,开展劳动先进班级、劳动之星评选、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有趣的劳动教育,改变对于劳动的刻板印象。劳动教育有“孩子气”,才能接地气、有人气、效果好。

三是注入美育元素。劳动创造了美,也塑造了美的劳动者,爱美教育与爱劳动教育需同步进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让学生体悟劳动者的力量智慧之美、劳动工具的设计制造之美、劳动果实的丰硕饱满之美等。同时,劳动过程也是感受美、制造美的过程。在田垄边给大豆、花生、红薯写生,在田野放歌,举办采摘节、收获节等活动,是美和劳动的有机结合,也是孩子们作为劳动者用双手创造美的过程。如此,劳动教育和美育合二为一,学生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塑造了美好的灵魂。

四是注入课程元素。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化实施劳动教育,是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的实践路径。要围绕“为什么教”“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确定课程要素,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传统课程有的课程要素,劳动教育课也要满足,确保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爱劳动”为核心价值追求,把劳动观念、习惯、责任、意志品质的培育作为重点,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当然,劳动教育,需要注入的教育元素还不止这些,还需要学校、教师进一步探索。注入教育元素,庄稼地才能成为劳动教育课堂,体力活才能实现成为劳动教育的升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词条  庄稼地  庄稼地词条  注入  注入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元素  元素词条  
教育评论陪读

 家长陪读不如“培读”

对许多家长来说,陪读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中学,有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去陪读。在陪读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