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全国发生了几起学生溺亡事件。假期结束后,某学校再次向每个家庭发放了一封致家长的信,重申防溺水的注意事项,要求家长对孩子加强监管和监控,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其实,这封“致家长的信”早在今年即将进入夏天时已经发过。
学生溺亡事故频发,防溺水形势严峻,安全教育任重道远。学校以书信的形式告知家长防溺水注意事项,提醒家长对孩子进行监管,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给家长普及防溺水知识和常识。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家庭保护孩子生命安全的主体责任。
目前,许多学校形成了一个惯例,但凡安全教育,必须发放致家长的信,并且要求家长在回执单上签字,由学生将回执单带回学校存档。人们常说,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学校是学生安全的责任主体,家庭也是学生安全的责任主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可是,一纸信、一张回执单,能否承担起安全教育之重,能否承担起保护学生生命安全之责?答案不言而喻。
学校要走出安全教育的误区,不是致家长的信发得越多,安全教育就越扎实,安全事故就越少。无论是加强安全教育,还是强化安全责任,都需要警钟常鸣,反复抓、抓反复,但仅仅是防溺水教育,就给家长发放两封信,显然没有必要。
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不只是发放“致家长的信”。安全教育合力形成的方式和方法也很多,不只是家校之间的“纸上往来”这一招。如果学校满足于发放“致家长的信”,则是把安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理想化。
与其在发放致家长的信上面做文章,不如在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上下功夫。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教育活动和演练活动。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学习避险知识、习得自救能力,着力点是组织开展安全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本领。
学练结合,是安全教育的正途。纸上得来终觉浅。只讲不演,只学不练,是纸上谈兵式的安全教育,学生只能获得安全知识,不能习得自救的能力。如果只学不练,一旦遇到危险,由于缺乏逃生本领,学生并不能化险为夷。只学不练,是假把式。
安全演练是安全教育的重头戏,是学生习得自救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安全演练要常态化、系列化、科学化,做到假戏真演。只有掌握一定的避险知识,学生才能在具体的“实战”演练中获得逃生本领,提高自救能力。江苏有一名13岁的男孩,独自在家时遭遇火灾,看到客厅冒烟,他立刻躲进卫生间,将淋浴打开对准门缝喷洒,防止明火蔓延,同时大声呼救,最终被消防员安全救出。这名男孩如果没有避险知识和自救能力,他能够“险”里逃生吗?学校安全教育只有学练两不误、两结合,才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江苏男孩”。
在家校“纸上往来”中,学生不是受教育的主体,而是家校联系的“邮差”,既没有学安全知识,也没有练逃生本领。从这个意义上看,家校的“纸上往来”并非真正的安全教育,充其量是落实安全教育和强化安全责任的一项措施而已,而且学校有转嫁安全责任之嫌。因而,学校绝不能习惯于用“致家长的信”取代安全教育,绝不能满足于用“致家长的信”来强化安全责任。否则,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