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有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自掏腰包给学生买奖品。但久而久之,教师会在经济等方面出现问题,由此会出现是否继续坚持这样的举措的难题。
教师天天要与学生打交道,可能每天都要面临“难管”学生的挑战,譬如学生迟到旷课、不交作业、吵闹打架、与老师顶嘴等。能力强、有威信的班主任能“服众”,学生问题会少一些,班级纪律会好一些,学习氛围也会浓一些。否则,“黔驴技穷”“束手无策”,轻则焦头烂额,重则心力交瘁。
对于经常“管学生”,还有权“请家长”的班主任,学生心中多有敬畏,自然不敢“造次”。然而,对于科任教师,尤其是所谓的“副科”教师,学生不重视、说话打闹谈笑、吃零食等情况时有发生,挑战教师权威,破坏课堂纪律,考验教师智慧。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活动何以开展?
无奈之下,一些班主任,以及“副科”教师不得不“另辟蹊径”,搞奖励。可仅仅是精神激励,一些中小学生还“不买账”,得有物质奖励。可拿出这些物质奖励需要资金,学校出资的可能性以及数额都比较低。于是,有的老师只好“自掏腰包”,以奖励那些课堂表现良好、学习优秀的学生。一些学生为获得奖励,会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但这种激励方式也会给教师带来经济压力,甚至因此“不堪重负”,想“罢休”,又担心课堂纪律反弹,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欲“坚持”,又无力为之。
教师“自掏腰包”激励学生,不管是出于维持课堂纪律也好,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罢,偶尔为之,自己力所能及的尚可,且不可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换”。
教师出资出物去换取学生良好的课堂纪律和学习积极性,不仅会将自己置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而且会阻碍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湮灭自我教育智慧的成长。
学生难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教育难题,更是教师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机遇。教师借此可以锻炼、提升自我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能力。如果采取简单的物质奖励,可能会收到短暂效果,但限于自己财力以及物质刺激的有限性,这种措施不可能成为长久之法。因此,教师“自掏腰包”激励学生实不可取。
学生良好的纪律,以及学习积极性的培养,需要学校、班级、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而学校、班级与教师的努力一定是基于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人性需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教育活动,如班会、谈话等,始终而有原则地引导、激励和唤醒学生遵规守纪与努力学习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