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的市,于5月初举办了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上周,成绩揭晓,成绩点对点发布,每个学校只能得知本校成绩。各校都要依据分数做适应性考试质量分析,以便更好地准备学业水平(升学)考试。但每个学校在做的质量分析时,都会找兄弟学校的成绩做横向比较和分析。
对比兄弟学校的分数,笔者在做质量分析时关注了高分段学生分布情况。
全市共10个区、县、市,有42000左右考生参考,500分(600分总分)以上人数900人左右,占比为2%。笔者所在学区:4所公办初中,一所普惠性民办初中,参考人数850人左右,无一个500分,最高分488分。全市共有约300所初中学校,没有500分以上的学校不在少数,如果平均分配,应为每校3人左右。
事实是,高端私立学校的情况就全不相同。笔者所知的两所私立学校,一所500分以上有39人,另一所55人。两校参考学生总人数不足500人,500分以上占比近10%。这样的学校在全市还有很多,且每年都在增加。
原有的优质公办初中曾经一枝独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也给予了很大空间,民办学校迅速崛起。曾经独占鳌头的优质公办校不但优势不保,还被甩了一大截。
一些区县,尤其是新区,新开办的学校和薄弱校纷纷贴牌域内或发达地区名校,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引进高端私立学校(集团);再通过自主招生、挖生源掐尖等方式迅速出成绩。
民办学校的兴起,让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家长、学生的选择面更广泛,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高端私立学校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也确实付出了卓绝的努力,但是以掐尖等方式筛选生源无疑是违背教育公平的。如果优质学校都是高端私立学校,是极度不正常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
让公民办学校协同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确保生源的公平。在保证师资的情况下,谁有优质生源,谁就可以占尽先机。不选择生源,通过学校自身改革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是不多见的。笔者所在市对今年秋季的招生进行了改革,即严格划片招生,通过网络报名审查的方式进行,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招生公平。
其次,公办学校本身要加强自身建设。在现有条件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力求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这样,家长不必舍近求远,对考出高分的高端私立学校趋之若鹜,可以理性地选择学校。
最后,政府应加强软件建设。投入公立学校,政府不应只关注硬件建设,还应加强师资队伍这一软件建设,立于讲台上的教师才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打破教师“铁饭碗”机制,建立合理的教师退出机制,探索“校聘”机制,着力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育人水平,让教师有竞争力、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