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发改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社厅、市场监管局、广电局、妇联联合印发《河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规定严禁节假日、双休日补课或上新课;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来已久。课余时间,学生不是在刷题,就是在补课。特别是节假日和双休日,众多学生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
学生课业负担重,不只是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一浪超过一浪”,各地出台的关于中小学生的“减负令”一道又一道,可谓浪浪高、声声急。即便如此,有的学校或地区却浪过无痕,“减负令”成空文,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
学生负担重是顽疾,防止“减负令”成空文,除了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外,还要警惕减负中的“假沸现象”。
所谓“假沸现象”,是指豆浆在90℃左右就会产生泡沫,形成沸腾的现象。在中小学生减负的过程中,也存在“假沸现象”。用“假沸现象”掩盖真相,甚至把“假沸现象”当作真相,延误的是减负进程,耽误的是学生健康。
“假沸现象”一:减负的禁令是“一浪超过一浪”。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发一次“减负令”,如果不管用就再发一次,再发的也不管用,就细化“减负令”。文件多于行动,会议多于督查,都是减负中的“泡沫”,形成了“假沸现象”。如果规定无人问,更没有人执行,“减负令”必然成空文。
“假沸现象”二:整治的方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解决问题的惯常思维,减负也如此。如此减负,看似在落实,实则靶心不对,没有指向“病灶”,只治标,不治本,“医”过之后,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弹。这也是一种“假沸现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疗方式,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
“假沸现象”三:问责的板子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督查动作迅速,处理行动迟缓,或有查无处、查而轻处,也是减负过程的“泡沫”,形成“假沸现象”。查处不严、问责不严,再严的“减负令”也会失去震慑力。
就目前而言,为中小学生减负,顶层有设计,但基层无创意。也就是说,有的地区或学校用假象掩盖真相,用“假沸现象”消极应对,还没有使出真招、硬招、狠招,减负只停留在喊口号层面。
学生负担重,可以称之为“疑难杂症”,不对症下药,药物不直达“病灶”,则很难奏效。因此,真减负、减真负,就要善于识别减负过程中的“假沸现象”,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识别“假沸”并不难,只要去除表层的“泡沫”,就能看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