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总会有一部分家长想对自家孩子的授课教师表示“敬意”——或邀请“小聚”,或赠送“小礼品”,或通过微信发送“小红包”……这让不少教师很是纠结:接受吧,很有可能触及“反腐倡廉”的底线,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拒绝吧,稍有不慎就会辜负家长的一番美意,导致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不那么融洽。
笔者以为,遇上这类“敬意”,教师们大可不必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比较理智的做法是自觉婉言谢绝家长的“敬意”,这是教师自重自爱的应然之举。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领域,对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应该说,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呕心沥血为学生,兢兢业业搞教学,以高尚的师德、清廉的形象、优秀的教育教学实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广大家长的真诚尊重,以及绝大多数学生的衷心爱戴。不可否认的是,也有极个别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家长不请吃、不送礼,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做出了身为教师不应该有的言行举止,让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部分家长和学生开始对这“极个别”另眼相看,并推测其他教师也和这“极个别”一副模样。一旦家长和学生戴上了有色眼镜,所有教师就都被“染上”了那些“极个别”的颜色。但是,平日品行优良的教师也不用因此烦恼,俗话说得好,“身正不怕影子斜”“打铁还需自身硬”。身子正了,自身硬了,又何惧什么“暴风骤雨”?倒是在经历了某些意料不到的“电闪雷鸣”之后,更能凸显教师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光辉形象。
为了倡导广大教师廉洁从教,彻底杜绝所谓的“师腐”,每逢节日临近,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招,对教师接收“敬意”的现象严加治理。各地所出的“招”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实、不可谓不严。可是,偏偏又会有那么一些“极个别”心存侥幸、“顶风作案”。他们尝到甜头了,发家致富了,在治理之“招”还没有真正、完全落到实处的情况下,也就愈发大胆、变本加厉了,认为有机会“吃拿卡要”是本事、是能耐。在这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一些本来还能够“坚守阵地”、自觉维护应有尊严的教师,内心里也就开始松动、不平衡,不由自主地眼睛红起来,嘴巴馋起来,手臂伸起来。这“极个别”如同瘟疫,如果不能有效根治,就会迅速蔓延、扩散开来,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负面能量是难以想象、不可估量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忘初心,管住自己的嘴和手,毕竟一旦中“招”中“枪”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也会大受影响甚至丧失。
当前社会上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丑陋习俗。但是,也应该看到,通过各级政府坚持不懈地全方位、全过程、全对象治理,社会风气已经有所好转。良好的社会风尚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当倍加珍惜,自觉爱护,也应该自觉地跟社会上仍然存在的不良现象作斗争。道理很简单,自觉爱护这些美好的事物、良好的风尚,努力让整个社会保持风清气正,事实上就是在爱护我们自己。当然,教师与那些不良现象的斗争,不是去督查、检举、揭发,而是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是非黑白,拎得清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哪些属于“私心杂念”“非分之想”。对于那些有可能触及教师底线的行为,应该自觉、坚决地与其“划清界限”——不该吃的不吃,不该伸手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必犹豫不决,不应讨价还价,不能心存侥幸,要知道自己毕竟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当然,拒绝家长“敬意”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时机场合,拒绝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内容要贴切。只要教师真心诚意地婉言谢绝,家长不但能够真正理解教师的苦衷、处境和想法,而且会更加钦佩教师的为人与胸襟,当然也会更加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只有教师自重自爱、廉洁自律,才能够赢得社会各界发自肺腑的尊重与敬爱。教师自重自爱,就从婉拒各种形式的“敬意”这件小事情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