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健康发展最难啃的骨头仍然是“分数默契”。“分数默契”是一种心照不宣、相安无事的教育病态。在这种默契里,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切看向分数的应试教育。市(县)长、教育局长、校长、教师、家长甚至学生等每一个与教育利害攸关的人,都成为考试机器上的零件,教育变成无尊严、无人格、无快乐的机械劳作。在“分数默契”里,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探究都要向“分数”无条件地让步;受“分数”裹挟,学生功利、利己、排他,学业“分数”与道德“分数”严重失衡,精神成长发育不良。
因此,我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教育要健康发展,迈向现代化,必须破除“分数默契”,而以“成长默契”为目标。为此,全社会当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还必须保持定力,守正创新,久久为功。
政府是构建“成长默契”的主导者。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总目标规范自己的 教育行政行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两级政府要着力构建基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代替“唯分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要把“放管服”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给学校松绑,给师生减负;要提高教育规划力度、水平,优化教育布局生态,防止一些学校市场化“复制”,航母式扩张;要把教育的公益性揽在怀里、放在心上,切不可把教育甩给公司、甩给市场;要不折不扣落实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政策措施,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建立一支教育执纪执法“常备军”,发出国家声音,表达国家意志,确保教育治理 “长出牙齿”。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落实新时代教育治理各项政策措施,是构建“成长默契”的最好表达和最好示范。
校长、教师是构建“成长默契”的直接发力者。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直接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校长、教师要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走出“唯分数”的窠臼,练就立德树人的真本领,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心无旁骛把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做实做好。“师者,人之示范也。”校长、教师向“唯分数”“唯升学率”说不,做好“唯成长”大文章,是构建“成长默契”的基础工作。家长是构建“成长默契”的主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生命不是赶路,而是欣赏风景。家长更应带着孩子一边成长一边欣赏风景,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温暖,为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幸福的社会人集聚正能量。所以,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使自己成为一位会爱孩子的“教育明白人”,以爱和智慧为材料打造“唯成长”教育行为;要放下焦虑,学会识别和选择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而不是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学习、分数和排名上,沦为“分数”的奴隶,毁了孩子,害了自己。如此,家长将是“成长默契”的主要提供者,当然也是受益人。
社会是构建“成长默契”的土壤。全社会要在“看”和“用”上,破除“分数默契”,构建“成长默契”。一方面,社会舆论要戒除“北清率”“一本率”“高考状元”“985”“211”之类的关注和炒作,不要宣传“高考决定命运”“一考定输赢”等错误思想,而要把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期望引导到“成长就是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多样化成功样态上来。另一方面,社会用人要扭转盲目追求学历高大上的“唯文凭”倾向,而转变到“适合+品德+能力”导向上来。以用人导向降低过度教育焦虑,以成长标尺校准教育价值取向。如此“看”和“用”,孩子成长之路才更加宽广。
教育的事是“大家”的事,也是“自己”的事,全社会形成“成长默契”,教育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必将化难为易、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