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考后,受一些猎头的蛊惑,江西省上栗县一些出类拔萃的初中毕业生会来到浏阳一些高中名校读书,希望由此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然而,因为不符合转学条件,导致部分学生一直都没有学籍。因此有教师表示:浏阳某些中学跨省招生破坏了江西招生环境,也给湖南学生制造了不公。(12月27日信息日报)
事实上,类似浏阳某些中学跨省招生的现象绝非个案,一些地区甚至在日趋公开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说私立学校除集中于某一区域招生外,还可以跨市招生,但这也得严格遵照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至于公办中学,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精神,则完全不具备跨市,甚至跨省招生的权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则更为明确: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招生,或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严禁普通高中学校跨区域招收“挂读生”和变相招收“借读生”,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跨区域招收择校生等招生禁令。
然而,在一道道禁令之下,一些地区的公办高中却仍然堂而皇之,甚至有恃无恐地四处跨市,甚至跨省地挖优质生源。导致这一乱象的原因,固然与地区教育资源不均、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有关,但更与一些地方、学校一味靠到外地“掐尖”、“捞好苗子”以赢取高考政绩,尤其靠上北清等名校来扩大学校声誉,形成“鲇鱼效应”并获取教育利益最大化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
短期来看,这种跨区域“掐尖”的招生策略的确能让这些“投机取巧”的学校获利匪浅,甚至有的还由此而跻身名校行列,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只会给基础教育带来双重,甚至多重恶劣的后果。一则破坏区域招生环境,导致教育生态恶化。一些公办高中跨区域、跨省招生,很可能会导致被挖地区、学校为求自保,从而竞相效仿,如此恶性循环,教育失衡局面将更加严峻;二则重点高校招生在各地都有指标分配,如果任由公办高中跨地区招生现象泛滥,这样出大价钱跨地区招来的学生必然会挤占当地重点高校招生指标,势必对流入地学生的升学造成不公,从而也会引发高考招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公办高中跨区域招生既加剧了区域教育失衡,与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背道而驰,而且会滋生新的教育不公。面对这一招生乱象,作为肩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职责的教育主管部门绝不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应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坚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亮出依法治教的利剑。
一方面要加大对高中招生工作政策法规的宣传、检查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只出台文件,而不落实执行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视招生法律法规政策为儿戏、顶风违纪的学校实行严肃问责。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跨区域招生乱象,维护地区良好教育生态,确保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与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顺利实施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