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未成年人平均读书不到9本,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低于2017年的84.8%。具体到不同年龄段,2018年0-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为68.0%,低于2017年的75.8%;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6.3%,较2017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6.4%,低于2017年的90.4%。
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未成年人年人均阅读量低,阅读率偏低,且在部分年龄段呈下降趋势。
中国国民的阅读状况一直令人担忧。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曾红遍网络,该文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这是中国公民阅读状况的真实写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抓起。
培根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纵观世界上充满智慧的、强大的国家、民族,没有哪一个不是注重阅读的。据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以色列年人均阅读量为64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这些国家有很好的阅读习惯,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环境。
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便有“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青少年不阅读,焉能强?焉能志?国又安能强大?要改变青少年阅读量低的现状,必然要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首要在于提供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依托校(园)主阵地。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把校(园)打造成图书馆的模样,提供种类繁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质图书。学生进入学校,自然会被这种书香氛围所感染。学校应该致力于青少年阅读建设,校长应该以建立读书会等方式带领全体教师阅读。
二是倡导家庭建立“书斋”“书房”。文化部门、社区、学校可以用赠与、活动奖励等方式,让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定量的藏书,鼓励家庭购书,便于儿童随时有书可读。倡导家长陪读,家庭的陪伴阅读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小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最强、学习欲望最强的时候,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关注青少年阅读工程建设。各社区、村等基层部门,应该提供一定的场所设置图书室、阅览室,并且要提供种类繁多的青少年读物。
四是扶持更多的实体书店。政府应该为实体书店减税甚至免税,文明城市建设应该把实体书店纳入考核范围。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应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还应开设大大小小的书店,便于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选购优质图书。同时,应为致力于推广阅读的各种机构、各类人士提供更好的阅读、推广平台。各媒体平台,如传统媒体、自媒体、网络、电视、广播等,都应有一定比例的阅读、文化类节目。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青少年读物,扶持优秀的出版社出版优质青少年读物,为阅读环境的营造提供有力的保障。还可以开发多种形式的阅读产品,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在贫困地区搞的阅读书包项目,是值得推广的。
总之,读书是煮海为盐的过程,青少年阅读工程建设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