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就是尸位素餐不干事。在教育上,什么事也不干只推日头下山,这样的学校恐怕是很少的,因为一所学校如果这样不作为,家长、社会都是不允许它存在下去的。但该做的不做,这样的不作为却是普遍存在的,而有这种问题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却又往往有另一方面的表现,即违背教育规律的乱干。因此,教育的不作为,很多时候都是与乱作为相伴相生的。
比如减负。国家关于减负的政策条令已经够多了,但条令明文规定的规范考试、减少学习时间、减少作业量等,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并没有落实。不少学校仍然月考、周考不断,学生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工作日与假日,都被埋在题海之中。地方教育部门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还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就是不作为、乱作为。
又如素质教育。尽管人们对“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多有争议,但素质教育却是教育的应有状态,即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教育。在具体措施上,如开齐开足课程、开展课外活动等。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凡应试的课程总被超量开设,考试不考的课程则开不齐更开不足。有的学校,课表上有音乐、美术等课,但走进课堂,学生可能却在做“主课”作业或者直接在上“主课”。有的地方把体育纳入了升学考试,于是体育课就只反复训练考试的几个项目。至于课外活动、社团建设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安排、无落实:有安排是为了应付检查,让相关教师摆虚架子、做空材料;无落实是没有条件、时间和制度的保障,本该用于这些活动的时间、资金、人力等,都被用到应试学科的教学和管理上去了。这也是不作为、乱作为。
再如教改。教改应该是在教师充分把握教育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科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的自觉行动,其目的则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却总喜欢把教改搞成运动:一方面把几十年的经验、几千年的积淀全盘推翻,一方面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模式,并把它说成是可以解决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绝对真理。像这样的教改,是教育的不作为,更是教育行政的乱作为。
教育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其根本原因是教育的功利化和相关人员的个人功利性追求,即社会对教育的应试化需求,相关部门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与奖惩学校的措施,相关管理人员通过这种需求和评价获取名利的功利性追求。因此,要治理教育的不作为,需要同时治理教育的乱作为。而治理之道,从根本上讲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初心,消除各种功利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