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1月成为蒲公英评论员以来,我创作了166篇教育评论,其中,在蒲公英评论网“锐评”栏目发表106篇,被“犀言”栏目选摘观点24篇。回顾这166篇评论的写作历程,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是喜阅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评论者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还可以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形成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教育评论者要注意阅读三方面的书报。
首先,要注意教育报刊、教育新闻的阅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教育报刊杂志,应成为教育评论者的首读内容。在这里,不仅能了解最新最全的教育资讯,学习党和国家最权威的教育政策,还能学习最前卫的教育理论,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评论始终保持着新鲜的事实和观点。
其次,要注重教育经典理论的阅读。阅读教育经典,就如同与每个年代的教育大师交谈。大师们的著作,浓缩了他们的思想经验,是他们毕生思考的精华,是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总结,经受了历史的检验。阅读经典教育著述,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更丰富更深刻,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因此,写教育评论,必须阅读教育经典,不但要学习《论语》《学记》《大学》等中华传统教育经典,还要学习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国外教育大家的经典著作,更要学习陶行知、徐特立、于漪、魏书生等现当代教育大家的经典论述,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注重时评写作理论书籍的阅读。教育评论的写作,既不同于一般的散文、诗歌等文学创作,也不同于教育叙事、学科论文等科研论文的写作,它是一种大众化的因时而著的应用文,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少同仁之所以上稿率太低,就同没有掌握教育评论的写作方法有关。因此,写教育评论,必须要多读关于评论写作方面的书籍,如曹林的《时评写作十讲》、马少华的《新闻评论教程》等评论写作专著。通过学习这些专著,我们可以增强对时评评论常识的了解,在写作中少走弯路。
二是善总结。提高写教育评论的水平,需要不断总结写作经验。每篇评论发表后,我都会把发表的文章同原文进行对比,包括标题、结构、论据、语句、语法、标点等,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改进。一年来,我针对自己的评论写作,先后撰写了《评论写作改变了我的生活和学习》《我写教育评论的两点体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寻找写作话题》《在修改与比较中提高写作水平》《不必舍质求快》《跟着编辑学标题》等六篇心得体会文章,其中四篇在蒲公英评论网发表。同时,我还每天将自己的稿件与其他作者,尤其是优秀作者的同题评论进行对比,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优秀作者的写法和思想。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使我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三是勤修改。有些初学写教育评论的人,文章一写完后,就急不可待地推送至工作室,等待发表。由于文章缺乏修改的过程,立意、结构、语句、逻辑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毛病,这样的文章发表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我写教育评论,一般都写得较慢。首先要发现写作的素材,然后要列提纲,再后要收集资料,最后提笔成文,没有个两三天是完不成的。文章写成后,还要先放一放,比如上午完成的,要放到下午再改一改。晚上完成的,要放到第二天白天再改一改。自己觉得满意了,才推送至工作室。
推送至工作室的文章,只要还没有标注“锐评待审”的,还要不断修改。我的多篇文章,如《教育惩戒权,想说爱你不容易》《让试用期新教师做班主任,存在极大职业风险》《要让农村孩子野起来,至少做好三件事》《准点下课才是对工作负责的必须》等十余篇评论,都是编辑老师先弃稿不用,经过我修改再投后才发表在“锐评”栏目的。
写教育评论,我是新手。但我相信,在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广大同仁的热情鼓励和我自己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