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情感。我经历了儿时读书生活的艰难岁月,也经历了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及其带来富庶安宁的幸福生活。
现在,每当看到众多读书的孩子被车接车送往返学校的情景,看到他们在校优越的学习环境与食宿条件时,总会让我羡慕不已,也总会不由自主地与我儿时的读书生活相联结和作比较,从而深刻地感受到:4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居民生活,尤其是给青少年一代学习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内心不禁赞叹:现在上学读书的孩子有多幸福!
一是上下学方式不同。众所周知,车是人的主要代步工具,也是学生上、下学的主要载体,可由于时代不同,车的种类、数量及应用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自行车,购买用钱少,学生用其上下学也最为方便。可在改革开放前那些年,别说在小学、初中,即使在高中的一个班级里有自行车的同学也没几个。那时的走读生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走着读”。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十足的践行者。我在上高一时,所在班级的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都曾有过这么一段光荣的“走读史”。
等我当上初中教师并成为一班学生的班主任时,自行车不再是班级学生中的一种荣耀和体面了,几乎在校学生每人一辆。而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日益富足,自行车又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学生上、下学走路也逐一被家庭轿车、专职校车或公交大巴所替代。每天早、晚的校门口,这些车总会定时出现,让人望而生喜、望而生羡。
二是就餐质量不同。记得我上小学、初中时,由于距校比较近,中午大都是回家吃饭,在高一走读时,每天自带的中午饭一般是混合面饼子和萝卜咸菜。高二开始在校住宿,大部分同学吃的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地瓜干或学校伙房做成的或黑或黄,或黑黄相间的窝窝头,有时偶尔也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每顿2分钱的菜,清汤寡水。即使这样,只要能填饱肚子,我们吃起来还感觉蛮好。
那时求的是“吃饱”,而现在则讲的是“吃好”。以小学生为例,中午,90%以上的孩子不是在宽敞明亮的学校餐厅就餐,就是在学校周边舒适洁净的“小饭桌”上吃饭,什么面条、饺子、馄饨等各类饭菜应有尽有,饭后还有水果相随……
三是穿戴追求不同。我上中小学时,有许多东西是“凭票供应”,布匹是其中之一。虽说不上“缺吃少穿,但想穿好的也是一种奢望。我就曾穿过数件粗布衣裤和数双手工作的纳底鞋。我曾在一次上学的路上,看到别人脚上穿了一双黑色塑料凉鞋,真令我羡慕不已,心想,我什么时候也能穿上一双这样的鞋啊?在小学段,上身穿一件背心汗衫下身穿一条短裤,便能度过一个盛夏。“六一”儿童节,是大多数孩子极为盼望的日子。因为到了这一天,孩子们都可以穿上一件洁净漂亮的长袖T恤衫。
我们那时穿衣只要能遮体、暖和就行。而现在的孩子,穿的戴的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御寒保暖,追求的是质量、时尚和美丽;衣服数量讲的是“几身”或“几套”……
四是上学费用的不同。学生上学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学费,这是建国后较长时间存在的一项制度性要求。虽然也有免交学费的,但那只是个别的。我亲眼所见,有些同学只因交纳不起学费而失学,由此造成了失学者的终生遗撼。
直到1986年4月国家颁布和实施义务教育法,这种失学现象才得到了有效控制。最令人感动的是,2003年,由农村到城市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另外,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迥然不同。我们那时,放学后或星期天、节假日回家,不是拾柴草、挖野菜,就是推磨压碾……而现在,有几个中小学生还去做这些?真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心只管读书。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学生的衣、食、住、行条件是多么的优越,校园环境是多么的优美,读书生活又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些在学生身上的反映,是国家增强和国民生活富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40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光辉结晶。这深值我们去引之为傲,也更需要我们更好地珍惜并在新的征程中去拼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