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改革春风吹来的前一年来到世界。不知不觉,已过不惑之年,如今,又走进了新时代。想想自己的成长,不由感慨万千。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能够喝上一碗白米粥,已是天大的喜事,可能要激动半天。父母亲是典型的农民,自然没有多少收入。我每天都渴望着过节,因为在乡下,只有到了过节,才能吃上有点油水的美餐。
犹记得,父母亲到村头去挖河,我和弟弟则在家里左盼右盼,等着他们回家。当时上了河工的人,都会有一碗白米饭,可大人们愣是舍不得吃,都一股脑儿地带回家。我们只要看到了白米饭,就像老虎在千里草原上突然发现了猎物,不知有多兴奋。到底是急急忙忙地吃掉,还是慢慢地吃下去,我们没有多想,多饿呀,到底是什么滋味,现在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的香。
到了80年代,父亲到外面打工,母亲在田里忙着,奶奶则在家里做家务,我和弟弟自然得去上学。学校条件特别简陋,操场是简简单单的泥地,干燥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不堪。房屋也是红砖黑瓦,没有像样的楼房,更别提什么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了。周围没有什么像样的路,一到下雨天,我们就得穿上胶鞋,走进教室,泥浆到处都是。
那时候上学竟然要带着凳子,课桌也是坑坑洼洼的,如果一不小心,动作稍微大一点,就有可能整体坍塌。上学的铃声是人工的,没办法做到准时准点。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读点课外书,不要笑话,那时的课外书少得可怜,如果能够美美地读上一本,不知有多高兴。
父亲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工地的头头,我和弟弟上学,也有了一点点零花钱。父亲几乎每天都会给点零花钱,目的就是希望到学校买上两个油饼,可以尽情地填饱肚子。我没有全部用上,而是偷偷地减半,留着买自己喜欢的小人书。每每到了下课,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老人驮着许多小人书过来,挑上几本,读下去,心里就十二分地满足了。
在那个书籍缺乏的时代,我自然爱书如命,恨不得整日泡在书海里,只要看到有小人书的地方,就会痴迷地逗留在那,一看就是小半天。可能是上了三年级,有一天,我与往常一样,和三五个小伙伴一道,蹦蹦跳跳地回家,要到家门口时,有人喊道,说我家买了电视。不知为什么,高兴地蹦上了天,飞也似地奔跑。全村三十多户人家,我家第一个拥有黑白电视。夜幕降临之时,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看电视,不管白天多累,直到电视里飘来了雪花,才说声再见,然后慢慢散去。
父母亲就像变戏法一样,几乎每天都在给家里添置新的东西。手电筒、收音机……我上学也有了像样的二手自行车。那时,学费是必须上交的。每次交学费,母亲都把田里收上来的谷子或者稻子卖上一部分,没有半点犹豫,谁不希望家里出个大学生?
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父母亲特别骄傲的事儿。当然了,后来弟弟也考上了大学,全村人都替我们家高兴。大学毕业后,我做了老师,尽管工资不高,但到底能够贴给家用,日子渐渐变得红火起来。家里的房子一次次的变化,刚开始是两间草棚,后来是三间瓦房,紧接着是五间大瓦房,没过几年,又换成了二层小楼。电视也在不断地更新,由黑白变成了彩色,由十四寸的变成了十七寸,再后来变得更大。
刚开始工作时,工资时不时会有拖欠,毕竟,地方政府财政不怎么宽裕,许多时候,只有等到老百姓交了公粮钱才能发放。每逢拿工资的时候,我都万分高兴,作为家里的老大,父母亲在我和弟弟上学方面花了许多钱,自然得还上。
学校条件有了彻底的改变:铃声是自动化的,电脑开始走进来,多媒体不断更新,由电子白板变成了一体机,上课不用再吃粉笔灰,备课再也不要黑灯瞎火地忙来忙去,孩子们不用带着小板凳上学了,教室窗明几净,课桌也是新的,没有坑坑洼洼的,学费几乎完全免掉,书本是新的,教师的工资按时打到每个人的卡上。没工作几年,国家又给办了医保、住房公积金,我和弟弟都可以自理,不需要父母亲再补贴了,时不时买点物品回家,八十来岁的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和弟弟很快各自建立了家庭,陆陆续续到城里买了新房,父母亲也没闲着,把家里的老房子翻修了。村里家家户户都变了样,汽车买上了,公路愈来愈宽,孩子上学条件愈来愈好,不用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上不了学了。
时代就像长江之水,不断向前奔流,改革就像永动机,始终推动着生活不断变化,教育也在奔腾的潮流中不断进步。我坐在空调办公室里学习与工作,看着窗外太阳从东方升起,心底就像一把火在燃烧,不为别的,为这幸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