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避免“不识白蜡烛”的尴尬,需课程生活化

杭州一小学的孙老师在上科学实验课时,发现班里95%的学生不认识白蜡烛。有老师认为,小学生不认识白蜡烛,是因为现在课本里、考题中许多东西看似生活化,实际上却脱离了当今学生的生活,直接把学生搞懵了。(12月20日钱江晚报)

还有些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常识。比如,学生不知道煮鸡蛋刚出锅时不容易剥壳的原因,不认识能够刮出火苗的火柴,不清楚家庭电路现在都用空气开关和电子式电能表,不知道具有杠杆原理的杆秤是什么,不会使用螺丝刀拧下螺丝帽……。如果把这些现象都归咎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阅历不丰富”,是很武断和牵强的。毕竟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小学生在老师和父母面前是处于被动地位的,不能够选择学习的课程和知识。

小学生“不识白蜡烛”现象的出现,是落后的课程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不适应的产物。学生的生活常识,是他们接受的知识最直观地呈现。知识以课本为载体,而系统的课本知识需要整体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需要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使用者用睿智的头脑来呵护,只有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才能让学生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适应新社会。

早在上世纪,杜威及其夫人在“杜威学校”就为学生设计了手工制作类、语言社交类、研究与探索类和艺术类等呈现直接经验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把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的联系作为改革目标之一。新课程的要旨就是生活化,所以,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知识,应该向学生呈现人类的生活经验。

学科课程内容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系统优化。首先,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要对学习者进行研究,如学生的知识现状、学生的知识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其次,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过去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和改进社会的需要、社会传统文化和时代创新知识的需要等。

教师不但是课程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罗纳德认为,课程的本质就是学习者在学校的帮助支持下,获得知识和理解、发展技能和转换态度、形成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内容和过程。

同一内容,因为学生所处社会环境不一样,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就不一样。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南方学生和北方学生的环境影响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学习知识的前提。无论课程是超前时代,还是落后生活,教师都能找到平衡点来改革课程。比如,小学科学以普适性科学知识为主,讲的都是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大多不会过时,无非只是因为社会在进步,举例要与时俱进,联系更多新的事物,更接近学生生活。如此,就可避免“不识白蜡烛”的尴尬局面反复出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生活化  生活化词条  蜡烛  蜡烛词条  尴尬  尴尬词条  避免  避免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