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新生力量,其网络交流、写作非常频繁。作为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消费(使用)者,其网络交流所用的语言文字行为,关乎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网络交流语言文字失范状况大量存在,并呈蔓延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学生网络交流语言文字失范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大量使用所谓“网络语言”。中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写作时,大量使用有争议的“网络语言”,而不是经过筛选、健康规范的语言文字,对中学生的语言学习无疑是弊大于利。
二是错别字成“家常便饭”。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中学生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错别字,不但不改过来,反而将错就错,视错误为时尚。如把“同学”故意写成“童鞋”。若不写成“童鞋”,反而说你古板。这个“存在就是合理”的错别字,其恶劣影响不可预知。
三是标点符号错用、乱用或不用。中学生网络语言文字中标点符号的错用、乱用、缺失都较为普遍,也是一种常态。
四是中外文“混搭”。中学生在网络交流写作以多语种为时尚,如中文与英文、韩文、日文、阿拉伯文乃至符号、表情包等“混搭”。“混搭”泛滥,显然会影响母语学习。
治理中学生网络交流语言文字“乱象”刻不容缓,学校作为中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场所,需要采取多方措施。
首先,补习常识,正本清源。常识缺失,是中学生网络交流写作“胡作非为”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学校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知识讲座等有效形式,让学生掌握语言发展史、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约定俗成和普遍认同才可以生成新语言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有生命力的网络新语,筛选并恰当运用如“给力”“点赞”“正能量”等网络新词。
其次,营造“群”管“群”治、健康文明的网络交流语言文字环境。目前,各种群既是中学生语言文字失范多发的“地带”,也是治理语言文字失范乱象的首选地。本着网络的“病”用网络来“治”,要对中学生的各个群进行必要的干预,“群”管“群”治,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文字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主动建设几个“网管”严格、群主认真、师生共同参与的群,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习惯。
其三,开展以网络语言文字纠错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面对中学生网上语言文字失范的现象,学校通过开展学生乐于实践的网络语言文字纠错活动,更容易达到规范化教育,实现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的目的。以网络语言文字纠错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如“啄木鸟”行动、“语言文字小卫士”行动、网络语言“卫生大扫除”等等,而且这些活动也需学生自愿参加。
最后,强化中学生规范络上语言文字行为的自我教育。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时,最终决定其语言行为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规范中学生网络语言文字行为,需要学校、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基础上,自主制定网络语言文字公约,建立群规群约,规范网络语言文字行为,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针对网络语言文字对中学生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学校在呼吁网络还中学生一片纯净天空的同时,应该列清中学生网络语言文字行为的“负面清单”,快速反应,积极干预,不断改善中学生网络语言文字行为,确保中学生语言学习的路径正确。如此,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