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严禁中学生恋爱”仍然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和所有学校的规定。然而,敢不敢重新思考恋爱对于中学生的意义,重新修正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和规定,检验着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也检验着我们这些教育人的眼光和胸怀。
人一生的幸福源无外乎成家立业,而成怎样的家、立什么样的业体现着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你是个怎样的人,就会有怎样的家庭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作为。婚恋对人一生的影响甚于职业。如果中小学基础教育真的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做奠基,那么,怎么可以生硬地将恋爱这一最需要学习领悟的人生课程排除在外,甚至谈恋色变?当我们打着不影响学习、为前途着想的旗号粗暴干涉学生的感情时,真的是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教育素养和态度吗?
重视学生的情感世界,认真对待他们的爱之萌芽,将它视为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我们必须具有的教育情怀。学生在懵懂的年纪,遇到自以为是的爱情,那种波澜起伏的内心,时时涌动着决堤般的情感。他(她)兴奋、激动、震颤、食不甘味、夜难成眠、迷茫失心,这时候多么希望过来人能认真帮他一把。一个生活在父母和睦的幸福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指导,而其他的孩子,如果父母感情寡淡不合甚至离异,人生这重要的一课该从哪里学起?在感情生活中,如果沒有榜样和方向,他们该如何规范自己的恋爱行为?有谁可以引导他为汹涌的心潮立界筑岸?幸福不是遗传却可以延续,不幸可以遗传却可以避免。教育责无旁贷。
认真对待中学生恋爱,当然不是简单的设置课程、纳入体系,而是出于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健全人格和个人发展着想,为下一代的幸福考量,用爱的教育、艺术的方法帮助他认识自我、理解感情、规范行为。因爱意早萌处理不当产生的反例已然很多,因此造成人生挫败甚至影响一生幸福的种种悲剧也不容忽视。教育以“严禁”而忌谈,推掉责任,这不是敢于担当的态度。
当然,宽松不是纵容,懂得认真对待感情的学生,不会因“恋爱政策”宽松就“乱爱”。“学校让不让恋爱”和“自己想不想恋爱”之间有明显差距。教育需要做的是,在对待感情问题上,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眼光、情感标准和道德底线。一个具备这些心理基础的未成年人,一个具备正确婚恋意识的中学生,不仅不会陷入无谓的感情漩涡,而且会有助于其未来的人生幸福。
当然,中学生的婚恋观念培养方式与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很不同。不能用概念、意义等对之进行抽象的理论灌输,而应以具体的生活事例、丰富的人物形象(包括艺术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提高认识。
我们不能只看到中学生恋爱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即使产生负面影响,耽误了学习,也不是恋爱本身的问题,而是当事人沒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恋爱态度,是个人素养的问题。即使在中学生中逃避这一问题,闭口不谈,这个年龄的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接触到的恋爱话题,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反面的,已然不少。在性教育都已经被引入课堂的今天,我们却对两性的前提“情”讳莫如深,这正常吗?在大学生都可以申请结婚的今天,高中生却被告知严禁恋爱,这合宜吗?我们一味禁止中学生恋爱究竟是利是弊?
几乎所有素质良好的学生都坚信“宽松的恋爱政策才是杜绝中学生乱爱的前提条件”,三观端正的学生更不会轻易涉足爱河,很多优秀的学生却难以感情圆满,生活有所缺憾。而这些,是否也提醒我们,对待中学生恋爱这一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改变态度了?
在美国高中,情人节是学生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学校里玫瑰芬芳、巧克力飘香,校办负责为学生送礼物。这一天女生要美,男生要帅,还要选出情人节女王,由校长亲自授奖。我们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在向发达国家靠近,为什么在对待学生情感发展上,依然保守如旧?我们的学生对十四岁的朱丽叶以嘘声笑之,而非思考其悲剧,对十五岁的翠翠以讶异待之,而非同情其际遇。如果仍停留在这种肤浅幼稚的认识层次上,甚至用“早恋”来否定她们的情感世界,这是当代中学生应该表现出的人文素养吗?
中学生恋爱问题,不可严禁,亦不可回避。是时候该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婚恋观的培养了!追求未来社会的人民幸福、家庭和谐,请从中学生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