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一篇名为《一位父亲用15张照片记录女儿的中考,戳中泪点!》的文章,感慨良多。学习生活,应该让人充满向往之情,也是值得终生在心底珍藏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一位家有中考生的父亲用手机记录了女儿和这个家庭共同走过的中考历程,透过辛苦奔波的迎考经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片与写满真实的文字,的确已在悄然间触动了读者的泪点。
除了感动于这位父亲对女儿勤奋苦读经历的记述,其不经意的那句话更是引发了我对时下教育的反思:“女儿中考结束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初中三年的课本、试卷、练习本找出来,准备清理掉。”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急于将这些曾经浸透了汗水,也寄托了憧憬的学习资料赶紧清理掉?也许,我们从文中的两个数字中可以看出端倪:三年的资料足有两米多高,七个月便用掉了200支每支能写出10000至15000字的中性笔芯。
这些年从见诸媒体的信息之中,也可以读到每当高考、中考一过,便会出现学生们撕书、扔书的新闻。那种楼宇间纸片“雪花般飘落”的“壮观”景象,应该引发关注未来一代的人们无限的感慨与唏嘘。
十年寒窗苦,换来的就是这漫天飞雪般“纸片飞舞”的放松与庆祝吗?
不由得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己少年求学的时代,每当学期结束,便把包着书皮的、除了圈点标注之外仍是一身“新装”的课本恭恭敬敬地收藏起来,偶尔闲暇想起时再打开翻翻,犹如久别的老友般亲切;乃至毕业,抚摸着摞摞排排整洁如初的书本,一种欣喜与收获的感觉便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些书其实就是自己学习生活的全部啊!
而今,当怀念着上世纪曾经有过一个阶段的从容宁静的学习风气时,目睹现今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已不鲜见的撕书扔书之举,心中的辛酸与叹息又何止是一点两点,家有考生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与感慨,又岂能道得清呢?
有个并不讨人喜欢的网络用语叫“生无可恋”,当漫天飞舞的写满了文字与数字的纸张从空中飘落时,那些已体味着“天下初三一般黑”的学子们的心中,大概也是充盈着“书无可恋”的情愫了吧。
文学巨匠高尔基有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有益的书籍可称得上是足以充饥的“精神食粮”,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时代所读之书可以称之为成长中必备的“口粮”了。所以,我们有理由去深思:时下每当毕业之时,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本该满怀上进理想的青春年少之人视书如敝履呢?
有一点是可以想见的:如果学子们无怨无悔地地拋弃它,那可能是对这些曾经日日陪伴他们的书籍充满了厌烦之情,可能是视弃书如同解脱,可能从书中读出的不是乐趣和从容,而是苦闷与压抑,以至于不惜任性一抛了之!
当学习生活走到只剩“分数”与“疲惫”的份上,我们能想象到的已不是幸福与快乐;当教育走到唯有“考试”和“升学”的份上,我们体味到的也不是应有的从容与温馨。而当此时,那些以“人本”“成长”“成功”“幸福”等办学理念标签自我标榜的学校教育,不管又取得了多么辉煌夺目的升学率,又有多少学生登上了名校榜,当满天的纸片飘落之时,这些“荣耀”已黯然失色。
书无可恋,又怎可不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