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进校园”活动不该只追求表面的热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生增添负担。(11月19日人民日报)

从内容来看,大部分“进校园”活动本是带有社会实践性质的课外活动,不管是救护知识进校园,还是交通安全进校园,抑或是消防演习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等,都是如此。“进校园”活动不应追求片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应该采取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时下,“进校园”活动的过多过滥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和质疑。

表面上看,“进校园”活动就像是外卖送上门的服务,给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足不出校,就能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社会知识,何乐而不为?就此而言,“进校园”活动好像是极大地方便了学校、方便了师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挟“丰富校园文化、拓宽学生视野”之美名的“进校园”活动的方便性必须受到某些前提的“加持”。

一是不能破坏学校的安静氛围。学校应该是一个让人心静的场所,来不得半点浮躁。安静应是学校的标签。此起彼伏的“进校园”活动,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是否会削弱甚至腐蚀学校的安静氛围?是否会超越孩子们的承受范围,对孩子们的心性、心神造成一定的干扰?

二是不能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教学有其一套特定的操作规程和秩序,任何一个外部因素的嵌入,都会“牵一发动全身”,引起整个教学秩序的调整甚至紊乱。名目繁多的“进校园”活动,需要学校领导的接待、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组织以及孩子们的参与和配合,学校投入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源成本,是否能够换回孩子们相应的收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得失之间费思量,何去何从当谨慎。

三是不能夹带“私货”。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年代,个别“进校园”活动组织者可能会打着“丰富校园文化,拓宽学生视野”的旗号夹带“私货”,变相兜售一些产品或服务项目,对这样的情况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做公益就要遵循公益伦理,不能把公益和市场搅和在一起,浑水摸鱼。

客观而言,名目繁多的“进校园”活动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和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本业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此种情况下,与其纠结于如何遏制“进校园”活动的过多过滥现象,不如换个思路,变“进校园”为“出校园”,把一些适合校外进行的“进校园”活动请出校园。除非必须依托校园进行的活动(如消防演练等)外,能在校外进行的不在校内进行,学校要统筹安排课程体系,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科学有效衔接,互相促进。

一个周日的上午,笔者在办事途中,看到一群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区消防大队。孩子们三五成群,或听消防队员的讲解,或观看感受消防车辆、消防设备,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在我看来,这种“主动出击”,组织学生到校外有关单位、部门的“出校园”体验式教学,应成为此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向。

变“进校园”为“出校园”,让社会实践回归社会,还校园一方宁静的乐土,也许就能开创一片教育新天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热闹  热闹词条  不该  不该词条  表面  表面词条  追求  追求词条  校园  校园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