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因人际关系不良,她妈妈找我咨询。小女孩长着大大的眼睛,身材干瘦,扎了一个马尾,头发非常凌乱,近距离观察,我发现她的皮肤也非常粗糙。
我让孩子在等待室玩,只让妈妈进入咨询室。
坐下后妈妈未语泪先流。她说最近这两周,下午放学去接孩子,每天都有女儿的同学来告状,都是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闹矛盾了,甚至打同学了。总之,妈妈感到女儿在同学眼里就是一个坏孩子,不被大家喜欢,她非常地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说上周在老师的建议下去儿童医院做了详细检查,也没有检查出什么器质性的变化,排除了多动症的可能。随后,妈妈在别人的建议下来进行心理咨询。
咨询这天是周六上午10:00,妈妈说她中午还要赶到市区,下午1:30孩子要在市区一个辅导机构上作文课。我问她中午饭怎么办?她说在车上吃,车上备了很多吃的。我调侃,车就是你母女俩行走的“家”。妈妈苦笑道,这种生活状态已经持续一年了,为了孩子,她一直咬牙坚持。孩子的爸爸工作忙,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身上。近日她感到很疲惫,觉得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她抱怨,周一到周五是上班,忙;周六周日别人休息,她更忙。为什么呢?因为她给孩子报了五个辅导班:书法、绘画、舞蹈、作文、数学。从周六上午8:00到周日中午12:00排得满满的,周日下午孩子做作业,她打扫卫生、收拾家务。一周母女俩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家里不开电视,没有网络,孩子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雷打不动地背英语单词。
我问她:“假如你和孩子换一下位置?你怎么想?”
她沉默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孩子更累”。
我接着说:“请你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一下她内心的感受。”
妈妈掉下了眼泪。
我说:“你现在怎么看女儿打同学这种事?”
她很快说:“她打同学是为了撒气。在家她很听话,不敢反驳我。”
“哦?撒的哪门子气呢?不愁吃不愁喝,你照顾得那么周到。”我反问妈妈。
“她没有玩的时间,我抓她抓得太紧了,她应该也有压力。”
“想不想放手?”
“不敢。”
“不敢的背后似乎你在担心什么?”
“怕孩子不优秀。”
“你认为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样样都比别人强。”
“假如孩子真的就是样样胜过别人,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带给你的是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肯定很自豪,很有面子,这说明我很会教育孩子。别人就会很羡慕我,我就会很有成就感。”
“在你过往的生活中有过类似这种令人羡慕的感觉吗?”
“没有。”
“你认为孩子能给你带来这种荣耀,对吗?”
“是。”
“这种感觉对你和孩子来说,谁最需要?或者说谁最在乎?”
她这时似乎明白了一些:“是我最在乎。”
我调侃道:“书法、绘画、舞蹈、作文、数学这五科,你喜欢哪几科?”
她瞪大眼睛说道:“我都喜欢。特别是绘画、舞蹈,小时候我就想学,我父母不给报,怕花钱。为了孩子,我不怕花钱。”
“现在请你思考一下,是你要求孩子学这五科的,还是孩子喜欢且愿意学的?”
“她没说过。”
“现在你怎么看这件事?”
“是我自己喜欢所以让孩子学的。”
“孩子是这些辅导班里最优秀的吗?”
“不是,这也是我快要崩溃的原因。”
“你喜欢,而且只是陪着,还没有坐在那里上课,你就快要崩溃了。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现在你谈谈对孩子出现问题的看法。”
“我明白了,我要减少她上辅导班的时间,让她放松。”
“更重要是你要放松。”我看着她笑着说道。
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嘟噜了一句:“我这真是花钱买罪受。”
望着母女俩离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忙碌的妈妈,转换战场的孩子,这是很多家庭的缩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不顾孩子各年龄段心理和生理的成长特点、学习兴趣,一腔情愿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辅导费用可以不计,孩子童年的缺失该用什么来弥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