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童书早已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可面对看似繁荣的童书市场,很多家长却非常无奈:自低幼启蒙阶段开始,从绘本、桥梁书再到科普读物,“西餐”早已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
社会需要孩子阅读、家长渴望孩子阅读、学校推动学生阅读,在全社会对儿童阅读的关注下,童书市场化、商业化的批量生产模式得到了快速的普及。无论是童书作家、童书出版商还是童书经销商,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国内童书却出现了很多概念化、同质化、贴标签式的作品。有作家称,自己写出来的书都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看。
童书的阅读对象是青少年儿童,因为没有相应的阅读经验、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他们不具备自主选择童书的能力。童书质量的下滑会严重影响未成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残害其稚嫩的心灵。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粗制滥造的童书犹如戕害孩子心灵的“毒药”,会蚕食孩子纯洁的灵魂。
童书市场也因阅读对象的低幼化而渐渐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被作家与出版商所控制,而家长强制儿童阅读又在加剧这种情况的恶性发展。目前,家长对儿童的阅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求形式、不求内涵的现象广泛存在。
童书的市场巨大,阅读对象广泛,如若任由其市场化运作,不以相应的审查机制予以约束,势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童书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其去除绝对商业化,建立完善、严格的审查机制。正如教科书一般,只有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后,才能正式面向中小学生,才能承担青少年学生阅读与学习的重要功能。
童书不仅要符合主流价值观,更应当文质兼美、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对儿童的精神世界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使青少年健康阅读,国家层面还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出版的童书进行规范性审查。这不仅是对儿童负责,更是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学校与家长不仅要倡导孩子阅读,也应当指导孩子选择图书,从而保证阅读的质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