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积分入学等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者将子女从农村接到了城市居住。
进城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农村被称为“留守儿童”,但由于缺少父母陪伴,他们产生了诸如生活和学习习惯差、性格孤僻、人生目标缺失等问题。现在,随父母到城里上学的儿童又被称为“随迁儿童”,然而,许多“随迁儿童”进城后由于父母工作忙、无人看管,便产生了新的被边缘化、“孤岛化”的现象。也就是说,“随迁”虽然使儿童得以和父母团聚,但留守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
要使“随迁儿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尚需政府层面继续加大政策关怀力度。
首先是财政关怀,减免“四点钟学校”相关费用。近年来,为解决小学生课后托管问题,浙江等地率先试行了“四点钟学校”,随即很多地方也开始试行。可是,“四点钟学校”在试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收费这个敏感的问题。为了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需要购买一些相应器材,这自然就产生了一定的费用,虽然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收费并不高,但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随迁儿童”的这笔费用,建议政府可以出台补贴政策,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减免,家庭特别困难的可以全部免除。
其次是服务关怀,以社区、街道为单位成立一批“随迁儿童”服务站和服务队。大部分“随迁儿童”的家长工作、休息时间不固定或根本没有双休日,不能陪孩子过周末。有了社区“随迁儿童”服务站,孩子在周末就不会孤独。每个社区、街道可根据辖区内“随迁儿童”的数量,成立一个或若干个“随迁儿童”服务站。服务站应由财政出资建造,为纯公益性质;管理人员可由社区干部兼任,工作人员以志愿者为主,由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退休人员、在校大学生、社会公益组织人员等组成;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随迁儿童”的家庭作业监管、兴趣爱好培养、心理咨询等。
再次是时间关怀,鼓励用工单位为进城务工人员创设陪伴孩子的时间和平台。财政关怀和服务关怀解决的是“随迁儿童”课外时间的去向问题,但这些去处并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要解决“随迁儿童”的“假团聚”现象,还需父母有时间来陪伴孩子,这就需要用工单位的配合。用工单位应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每月给进城务工人员放2天以上“陪孩假”,还可根据节日、时段等组织一些职工亲子活动,如亲子文艺联欢、春秋游等活动,为职工搭建“亲子”的平台。
总之,各地政府和用工单位要把“随迁儿童”当成新城市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随迁儿童”的服务中来,不断构建、完善立体化的“随迁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留守”问题,让“随迁儿童”能够真正融入城市、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