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9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4%的受访大学生感觉身边同学重视自身文学素养,37.6%的受访大学生感觉不够重视。84.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是培养和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90.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高校教师称,一些学校教育功利性太强、人文氛围缺失,不利于学生提升文学素养,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使得学生们缺少接触文学的机会。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大学生文学素养偏低甚至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中,文学阅读面狭窄和鉴赏能力偏低是两大主要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欠缺相应的文学知识、缺失基本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大学生缺少提升文学素养的意识。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只想着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忽视了最纯粹的文学经典阅读。第二,学校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高校一味地教授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忽视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导致学校缺少人文情怀。第三,社会舆论导向错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学地位日趋边缘化,大众在错误的社会舆论的影响下,重理轻文、重技轻道,忽视了对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
良好的文学素养是大学生文化层次与精神境界的体现,能提升人的修养和气质,也能提高人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能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呢?我认为这需要学生、学校、相关部门三方联手、共同发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日常学习和积累,由被动接受文学素养培养转向主动寻求素质的提高。提升文学素养仅仅依靠硬性的课程规定远远不够,还必须依赖自身的自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真正读懂弄通,做到内化于心。待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助力自身成长。
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将人文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文学知识。比如,可以增设一些文学鉴赏选修课程,通过适当提高学分和丰富教学内容等方法来吸引学生。同时,学校还要创新大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方式,提高培养质量,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共读一本书”“百家大讲堂”“文学类比赛”等有趣的文学课外活动来增加大学生的文学实践,使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文学。
当然,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地加以引导,提倡全社会深度阅读、终生阅读。现在,很多人在阅读上还存在误区:有的人对阅读持娱乐消遣的态度,有的人对阅读持狭隘的实用主义态度,还有的人持阅读无意义的错误观念。这些错误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群体成为书香阅读中的主力军。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可以邀请一些文学界的大师去大学举办专题讲座,使大学生能够与学者深度交流,还可以在资金、场地、经验等方面给各高校以大力支持,便于高校举办大型阅读类、文学竞赛类活动,从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爱阅读、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