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武汉市太平洋高级中学推行了手机不进校的举措,帮助学生戒“手机依赖症”。每天早上7时,太平洋高中4名值班教师都会守在校门口,对到校学生进行检查。学生们在校门口自觉排成队,值班教师手握金属探测器,对书包、全身上下依次进行扫描,场景类似于地铁安检。(5月2日长江日报)
表面上看,手机不进校对于短期治疗学生的“手机依赖症”也许确实有一些作用,但如果学校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学生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危害,就可能会在放学之后或者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报复性地产生“手机依赖症”。因此,采用“一刀切式”的手机不进校措施来帮助部分学生戒“手机依赖症”行不通。
首先,因部分学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就禁止所有学生使用手机是殃及无辜。如果只是极少数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却让所有学生禁用手机,这是典型的“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做法,绝非治病的良策。作为学校,必须准确判断是不是所有学生或者绝大多数都患了“手机依赖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只能针对极少数学生进行教育,限制其使用手机,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让其他没有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学生跟着“吃药”。
其次,在信息化时代,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在当今社会,手机既是生活的帮手,也是学习的助手。打车、微信付款、给家人报平安、发现违法行为报警等都离不开手机,学习查资料、网上传作业等也离不开手机。可以说,正确、熟练地使用手机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甚至可以说,不使用手机在现代社会举步维艰。作为学校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而不是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再次,以教育部4月24日印发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为名,禁止手机入校园,是对文件精神的误读。通知要求的是“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等,并不是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最后,因为疏比堵更难就采用堵的方法,是懒政思维的表现。采用疏导的方法,科学合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既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这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较而言,“一刀切”地禁止手机入校园就容易多了。安排教师手握金属探测器守在校门口,5秒内就能检查完一名学生。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懒政的表现。
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症”,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个性品质差异的原因,原因不同,治疗的方案也就不应相同。一律采用“禁用”的方式,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管理育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