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在上中班,晚上回来跟我们说,自己的皮球虫死了,还专门举行了一场葬礼。”江苏常州市钟楼区五星幼儿园的一位学生家长向媒体透露,一开始还以为是孩子在开玩笑,后来发现,这竟然是幼儿园的“死亡课程”。对此,该园园长王艳表示,近年来,生命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在幼儿园阶段,更多的是以安全教育为主。生命教育不应缺少‘死亡课程’,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12月8日 扬子晚报)
一直以来,死亡是人们忌讳谈论的话题,但它却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由于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缺失,有的青少年把死当作一种“浪漫行为”,面对学习、感情中的挫折,很多人选择通过死亡解决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引导青少年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命。
但是,学校开展“死亡”教育一定要审慎,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循序渐进,选择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式,不能走极端,更不能急于求成。开展死亡教育,应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循学生年级、年龄和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第一步,感知生命的诞生,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学校应和家庭密切配合,让学生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比如,让孩子观察玉米从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感受生命诞生的不易;通过玉米幼苗易折断现象,让孩子感受生命的脆弱等……以动植物为切入点,引导孩子珍爱生命。
第二步,体会成长的不易,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增加,学校可充分利用科学课、语文课等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灾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第三步,开展“死亡”教育,让学生正确审视生与死。对“死亡”话题过于忌讳,甚至避而不谈,会让学生对死亡产生好奇心,甚至会引发以“死亡”威逼父母或老师的闹剧。有心理辅导老师表示,“直面死亡要比回避死亡好”。在“感知生命诞生”“体会成长不易”等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循序渐进的引入“死亡”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比如,带领学生到生命教育实景体验基地观看、体验灾难发生时的惊险、恐惧场面,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提高应对意外事故或灾难的能力。
加强生命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紧密结合,构筑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生命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生命诞生、成长和死亡的真实过程,进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