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获得感”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物质层面的显性获得感,如工资福利、住房条件等;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隐性获得感,如自我提升、兴趣爱好等。两个层面的获得感对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缺一不可。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物质获得感逐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对幸福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精神层面上的获得感。如果在关注物质获得感的同时,对精神层面获得感的关注不能同步跟上,会制约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的质量。
让教师有精神上的获得感,首先要让教师的个性得以施展、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及特长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所在,也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关键要素。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及特长,或许他的个性及特长从表面上看与教学关系不大,但其隐性作用却是巨大的。例如,有的教师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从表面上看,教师把业余时间投入到写作中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实则不然。爱好写作的教师会很自然地把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带入到教育教学中,这种在自我提升中的获得感绝非增加收入能相比的。
让教师有精神上的获得感,就要让教师在遵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有教学自主权。没有教学自主权,教师只能在统一要求下按规定动作完成教育流程。这样的施教模式不仅会磨灭教师的个性,也会让教育在整齐划一中走向低效。让教师拥有教学自主权,就是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实施课改。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鼓励他们将教学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他们在百花齐放的教育氛围里施展才华、获得成长。
让教师有精神上的获得感,就要让教师有多元化的发展空间。能够评上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的是少数,能够获得校级以上评优评先机会的教师是少数,能够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也是少数。如果将教师的发展仅仅定位在这一层面,大多数教师就会因为各种荣誉与自己无关、没有专业发展的获得感而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所以,应站在大教育的高度,让教师有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例如,为有发明创造潜能的教师搭建平台,支持他们与科研院所合作,让他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获得感,并将创新的思维与品质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也有隐性的获得感。
让教师有精神上的获得感,就要关注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个体没有兴趣爱好不仅会让精神生活乏味,而且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所学校不重视教师的兴趣爱好,其教育教学就会在机械化的流程中走向刻板,这样的教育氛围很难培养出有活力的学生。所以,要鼓励教师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丰富而充实,在提升精神上的获得感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用兴趣开启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