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中,学校教育侧重共性,家庭主要是个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既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又给教育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过”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活上过分包办。有些家长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考虑得十分周详,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他们缺少甚至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初二学生不会买早饭,大学生不会洗袜子、不会吃感冒药……孩子们形成了过分依赖的性格,显然,这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人生产生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
二是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发生争执,则袒护自家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使孩子混淆了是非曲直,剥夺了孩子正常与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三观”的形成极为不利。
三是经济上过分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零花钱随要随给,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促使其养成奢华浪费的不良习惯。
四是学习上过于严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要求非常苛刻,门门功课求争第一,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都报,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其他方面什么都不管,从上幼儿园起就为进名校、考好大学而努力。
上述种种“过”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度”。家庭教育之所以存在“过”的现象,是因为家长对成才、成功存在不科学的思想认识,许多家长心态浮躁、盲目攀比、急功近利、期望值过高。
把握好“度”非常重要。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首先要知道“度”在哪里,譬如,父母关爱孩子是好事,但爱过了头就是溺爱。崇尚平等、自由、个性等价值取向没错,但由于把握不好分寸,孩子平等意识没形成,却形成了自私自利;自由精神没形成,却形成了没大没小;个性品质没形成,却形成了我行我素。这都是走向了事物的另一个极端。
家庭教育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最高原则,保持平常心态,恰当定位教育期望和教育回报。每当教育孩子时,要想着“度”在哪里,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把握好这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