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晓勇曾在广州某企业工作,2013年他来到湖南长沙一小区当保安,被问及清华毕业管理物业是不是“高射炮打蚊子”。他说状元不一定就要赚大钱,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家庭和父母。有网友认为:“从他个人角度看确实无所谓,但从社会角度看感觉是资源浪费。”也有网友说,“请不要干涉别人的职业及生活选择”。
清华无疑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代名词,而清华学子无疑是万众羡慕的“天之骄子”。能考上清华的无不是学习能力超强的学霸,以及各地名动一时的高考“状元”。
在一些人眼中,这些高考“状元”、名校学霸毕业后要么非官即富,要么就是学界名流,成为科研领军人物,似乎只有成为这些高端的行业精英才不枉国家和学校的培养,也似乎只有如此成就才配得上清华学霸的响亮名头。
的确,类似清华这样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国家的重视和其自身百年累积的优质教育素养让学子受益匪浅,为其前程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多数清华学子确实也不负众望,或学优而仕、而富,或成为领军学术科研的大师、影响时代发展的高端人才。
然而,在对名校顶礼膜拜、对其毕业生的未来作笼统化高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以下道理:一是名校毕业生本质上和其他高校毕业生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非是“一考定终生”;二是名校毕业生的人生抉择同样也要面临着自身能力、市场机遇与家庭环境等多重考验;三是职业能否体现应有的社会价值与职业本身关系不大,而与自己的工作态度与努力程度相关,即便名校毕业生也不例外;四是职业不存在高低之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职业,其社会价值都值得肯定;五是职业选择本质上是个人行为,遵循自我意志与兴趣爱好,公众应尊重个人选择,而不应将其与名校出身相“绑架”,进而予以质疑,甚或批评。
基于此,我们会看到,即便是名校毕业生,他们也有可能干着很普通的职业,过着很平凡的人生,这既有可能是经历各种考验后的无奈状态,也有可能是他们基于自身兴趣与人生看法的主动选择,而无论哪种原因所致,我们都不应凭空质疑。
因而,在探讨名校毕业生“高成”而“低就”这类社会现象时,无论是所谓的“资源浪费观”,还是“名实不符观”,其实大多出于公众的固化思维与欠妥的价值判断,而忽略了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尊重、理解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