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教育评论是在10年前,偶有发表见报也是一二百字的“豆腐块”,尽管如此,也颇有一些成就感。彼时的评论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微评论”,而且也多呈碎片化思维。以今视之,其视野之促狭、思维之局限、观点之肤浅都赫然在目,唯有字里行间透出的朴拙与真诚还让自己聊感欣慰,这正应了王朔的那句名言——无知者无畏。
真正开始以教育观察为切入点,形成有点规模的文字篇幅,并因此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学校管理,始于2016年的国庆节。邂逅蒲公英评论,让我找到“家”的感觉,更让我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阅读、写教育评论对于改善工作的价值所在。
作为昔日的年级主任,我已带过几届初三学生。每年春季,正是初三师生紧张备考时期,每每于此,我都纠结不已,是学生的学习升学重要,还是学校的升学率综合指数全县排名重要,抑或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身体健康重要?其实,生而为人的良知告诉我,学业远不如学生的健康快乐重要。知识固然重要,能力固然不可轻,可这些以后都还可以再补起来,一旦身心健康有问题,那可是终生大事,无法再弥补。
接触教育评论,让我知晓原来这并非一校一地之现象。譬如体育中考后,体育锻炼的偃旗息鼓,校长不惜延长学生学习时间,鼓吹并强化“时间加汗水”的备考模式,让师生湮没于题山试海。再如一月一天的放假安排,让师生疲惫不堪等。基于教育常识,我知道这些野蛮做法不可取,可宥于局内人的身份,又不得不身体力行,严格执行,终于到了不可忍的地步,才发声于蒲公英评论网,让不满流淌于笔端。
年复一年、机械重复的年终总结成了老师们甩不掉的包袱,作为始终屹立于讲台的学校管理者,我写下对于改善年终总结的意见——《莫让年终总结成“鸡肋”》(后又发于《中国教师报》),里面重点谈到了改进学校工作总结、提高教师总结质量的具体想法。不仅如此,在今秋期末总结中,我还对学校的工作总结方式进行了改革——手写、公开发布、相互评论、优秀工作总结与表彰相结合等,如此教师觉得年终总结有意思起来了,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
用“教育评论”概括我的2017年写作似乎有些不妥,因为今秋的11、12月份因工作迎检准备而停笔两月,实在算不得敬业的教育评论者,但我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弊端的思考一直延续,对改进教育生态的努力也没有止步。譬如在倡导教师多读书、多写教育反思、多关注教育评论上,我都身体力行,并一再鼓励引导教师参与其中。
教育评论让我在知晓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更多了几分理性来看待教育现象,写出来的也多是务实、理性、客观的评论。教育评论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唤醒麻木的灵魂、激活僵硬的观念,让教育事业有所改善。对此,我也将以完善自我的积极姿态,戮力前行,为教育发展发声、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