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第一学历鄙视链不利于营造公平求职环境

来自一所普通的二本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学生,4年前,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被补录到××师范学院。从那时开始,学校好像成为面对询问时一道尴尬的伤疤,后来更成为求职时的一只无形的“拦路虎”。(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这位二本院校毕业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和应聘中遭遇的歧视并不鲜见,他们不仅在求职时受到学校、专业的限制,甚至于发简历的邮箱都存在歧视。很多本科就读不是211、985院校的毕业生们,在第一道“简历关”就被刷下。

一些条件好点的用人单位,在其招聘启事上都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即便是北大、清华的博士生,但本科非985、211高校,也往往惨遭淘汰。即便招聘启事上没有明确相关要求,一些面试官也多按此办理。

至于“第一出身”是专科,再进修自考至本科,再由本科到博士的,所学专业与本科毕业院校主要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求职方向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在投递简历后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而探问究竟,多因“出身不佳”而遭淘汰。

求职市场上第一学历鄙视链的现象由来已久。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成为大众教育,每年大学毕业生总量远远超过了人才市场的需求量,用人单位当然有了更多优中选优的筛选机会。此外,985、211高校的品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些高校的毕业生总是被用人单位高看一眼,率先录用,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也不难理解。再者,从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来讲,直接验明“第一出身”要比详查、甄别简历要经济省事得多。

由此看来,所谓的就业歧视链似乎与我国目前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结构不无关系。但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岗位竞争也更加激烈的今天,“出身不佳”的大学毕业生遭遇求职歧视也理所当然的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

一则单位招聘人才是用来发挥其才能的,不是把第一学历当花瓶对外展示的,一本毕业生水平不一定就高于二本毕业生,一概拒绝二本,或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无疑会造成不公平的求职环境。

二则只看出身决定是否录用的招聘生态不利于我国不同层次高校的健康发展。在全国各类高校中,211、985工程学校只是少数,众多非211、985工程学校的学生不论曾经多么刻苦、努力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也不论他们通过怎样的拼搏考取了名校的硕士、博士,在一些用人单位眼里都属于“二等品”,谢绝录用,这势必造成大批学生即便通过多次复读也要“挤进”名校,而其他高校招生则日益困难,生存维艰。由此带来的长远不利影响是,科研型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与应用型专业性高校毕业生比例失衡,而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国家更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性高校毕业生。

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机制,实现各类人才“各有所用”“各展其才”的人才就业发展生态,促进各层次高校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动员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发力,从源头上斩断大学生应聘“歧视链”。教育主管部门应淡化高校的层级差别,建立同层次高校平等竞争的评价管理机制;教育与人事部门要规范人才招聘的管理办法,禁止在学历出身上歧视就业者,并开展常态化的检查与督导;媒体舆论应为营造公平健康的大学生应聘就业环境积极发声,避免跟风炒作、加深社会就业歧视,持续引导公众逐渐消弭就业“出身”的观念鸿沟。

大学生就业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事关高等教育的走向,不管第一学历如何,社会都应该给他们以公平的认可,唯有此,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作用,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落到实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鄙视  鄙视词条  营造  营造词条  利于  利于词条  公平  公平词条  学历  学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