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者身边的初中学校有“实验班”“尖子班”等变相重点班;47.7%的受访者不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27.2%的受访者支持。有同学称,自己所在的中学没有重点班,但有一个“精英班”,平常上课老师讲不深的内容,但在“精英班”会适当加深。(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违反这一规定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不久前,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方面也明确规定,学校要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可见,义务教育学校的分班绝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而是涉及到保障适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国家战略的大问题。
客观而言,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大部分义务学校遏制了公然以考试分数为依据,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编排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现象。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应试教育风行的地区、教育管理职责缺失的公办学校以及为数不少的民办中小学校,半遮半掩地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这些学校以吸引优质生源来追求高升学率,学校领导以提高学校知名度来获取教育政绩。他们往往不会公然向外宣称办重点班,而是采取内部操作、改头换面,以“精英班”“提高班”“加强班”“奥赛班”“实验班”“尖子班”等名目向家长、学生和社会推介。这些班级往往汇集了学校的优秀师资、先进设施和其他独特资源,让那些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特殊享受,而大部分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则被拒之门外。
变相办重点班,打教育法律法规“擦边球”的办学行为危害不小:一是有违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点班对于多数成绩平平、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会带来双重损害——人格尊严受到歧视、学习信心受到打击;二是有违公平、平等的教育原则。重点班意味着会集中更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而普通班学生因此会失去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权;三是加剧教育生态的恶化。重点班与重点校的存在让择班和择校问题愈演愈烈,让还未解决的城乡教育不均衡局面更加严峻,让各校内可以做到基本均衡的局面被打破,让家长的教育焦虑增加,教育均衡发展难度加大。
所以,对于中小学变相办重点班的问题不能等闲视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加大查处力度,公布举报电话,引入社会力量,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校则要牢固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教育观,自觉依法依规办学,实行阳光招生,坚持均衡分班制度,及时公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