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吃、不少穿,但孩子就是不阳光、不快乐,孩子到底怎么了?”面对衣食无忧的孩子,经常这样自责自问的父母并不鲜见。
当下,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和满足的情况下,一些孩子为什么快乐不起来?那是因为他们心理上丢失了快乐的本源,失却了快乐的空间,有的甚至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了自我封闭。
孩子只有心理阳光、健康,看别人才顺眼,看事物才美好,看世界才光明,才能拥有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学习和生活也才能够充满激情。
据调查,当谈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家长的反映各不相同。许多家长感觉心理问题很抽象、很专业,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专家的事,好像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有的家长则对年幼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以为然,错误地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等孩子长大了,心理自然会慢慢成熟起来,于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还有的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心理有问题后,立马着急上火,病急乱投医,结果事与愿违,越来越糟。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最容易走进孩子心里的人。作为家长,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心理导师的重任,要注意听其言、观其色、察其行,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焦躁、胆怯、羞涩、封闭、冷漠等言行举止,要善于从内心深处去剖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帮助孩子矫正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健康孩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就需要让他学会独处。对于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家长需要用情感来回应,而不仅仅是事事满足。家长要敢于让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给他一些自己可以支配的空间。
第二,满足孩子要有度。对孩子提出的物质需要,家长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设定一个上限,不能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要求,更不能做有求必应式的家长。聪明的家长,一般不会第一时间就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巧妙地让孩子等一等、想一想,增加孩子思考的深入度,增强孩子心理的忍耐度。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孩子等上几分钟;孩子要喝凉开水,可以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在家中实施这种“不如意的现实”训练,会让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自主面对生活和学习。
第三,孩子发泄的时候要冷处理。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更容易发怒、暴躁和提出无理要求。当孩子表现不佳时,要想方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让其先冷静下来,比如让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安静的地方。对一些屡次犯错的孩子,适当地给予惩罚,也是必须的。家长要能够狠下心来,并能坚持到底,不然半途而废后的反弹,会让孩子的卑劣行径更加恶劣。疏导孩子的心理,千万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而要在孩子发泄风头过后,静下心来、耐住性子给其解释为什么不行。
第四,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劳动是最好的教育,不但能锻炼技能,还能磨练心性。让孩子尽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助家长做家务、认真打扫学校的卫生、积极参加义工活动等,能让他从劳动中萌生热爱劳动之情、珍惜劳动之心。世上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过于勤劳的家长,许多懒惰的孩子都是由家长越俎代庖造就的。每当家长要为孩子伸出“援手”时,要先想一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第五,要让孩子敞开心扉。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大多都爱憋屈,对事情有不满情绪,或受到了委屈,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憋闷在心理,极易形成心理阴影,时间一长容易产生抑郁。打开窗户空气会进来,打开心灵温暖会进来。父母要善于察言观色,引导孩子积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避免孩子做出一些阴暗的事情。
第六,要引导孩子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分享美。家长要多带孩子到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场合,指导孩子擦亮双眼,发现自然界的美,感受他人的语言美、心灵美,并鼓励孩子积极地将自己的成功和喜悦分享给别人,不断增加孩子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