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五年级小学生复旦旁听没什么不好

这两天,一张上海五年级小学生颢文在复旦大学“蹭课”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画面中孩子正与复旦教授骆玉明互加微信。网友纷纷表示,“现在的家长也太拼了吧?”“孩子听得懂吗?”但是孩子妈妈却说,“别人以为我们只是到大学蹭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也不是什么牛娃,只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的普通孩子”。据了解,颢文从小就对科学知识、古文历史等很感兴趣,妈妈带孩子听讲座、到大学听课的初衷也是为了调动他的学习主动性。(9月25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到知名学府——复旦大学“蹭课”,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不明摆着是揠苗助长吗?小学生能够听得懂吗?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也太过了吧?其实不然,这位小学生并非什么天才儿童,家长对其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跟随孩子的兴趣,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罢了。

抛却功利的思维,我们再来审视小学生前往复旦大学“蹭课”,感觉并无不妥。学生自愿,爱听而且听得懂;家长顺势而为,让孩子从小见识大学的课程,接触最前沿的科学,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学习的着力点。这无论对孩子的当下学习,还是对其未来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可能性,教育的关键就是找准学生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中小学生进行的是通识教育,无论语文还是数学,都是未来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但是,仅仅学习这些知识,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尽早实施潜能的开发,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并以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成长充满渴望。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知识的深度,更在知识的广度,在于丰富多样的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现行的招生制度,这种需求往往伴随着诸多功利性因素,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选择相应的专业,而是依据分数作出无耐的选择。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却没有这样的桎梏与束缚。他对专业与课程的选择,不必要与分数挂钩,而能完全依托于心性,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这样的需求是内心真实的诉求,这样的选择是跟随梦想的追求。在孩子年幼的时期,为其提供最优质的大学课程,让孩子感受到大学的氛围,感受学科的魅力,激发进取的欲望,又有何不妥呢?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就是要求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促进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他倡导把社会的名流、企业家请到学校,并设定一个大致的指标,即一个孩子在校期间要听100场报告。当下,这个要求与倡议,恐怕在中小学校很难落实,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高校聆听大学教授的声音,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发展,不失为很好的提议。

当然,让小学生旁听复旦课程,还会涉及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解决校内学习与校外“蹭课”的问题。如果因“蹭课”影响学业,则势必得不偿失。况且,这位小学生仅仅是个案而已,一是其拥有邻近复旦的地理资源,二是源于其内心自发的兴趣,所以,对于这样的“蹭课”实在不宜推而广之。不过学校应当从中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在校内有机会聆听教授的声音,感受窗外的世界,进而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中受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复旦  复旦词条  旁听  旁听词条  小学生  小学生词条  没什么  没什么词条  不好  不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