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离职的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说,要让“牛教师”成就“牛校长”。他说:“一个现代的学校就是应该允许有个性、有特质、有才干的老师在校园里自由行走。”
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在一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一位省级“师德标兵”给我们讲的话,他说他刚刚师范毕业分配在一所乡村学校,由于他的各种新颖的做法和与学生走得过“近”的关系,打破了这所乡村学校的宁静,所以半年下来他就成了学生最欢迎的老师,也成了校长最头疼的老师。
后来我就常常感慨,为什么学生最欢迎的老师却往往会成为校长最头疼的老师呢?用叶翠微校长的话说,不少本来很“牛”的教师却在校长那儿牛不起来。于是这样的教师往往就成了别的老师眼中的另类教师和校长眼中的“不听话”的教师。
“牛教师”和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首先表现在教师的独立见解、创造精神和“模式化”的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越是有独立见解和创造精神的教师,越是会不断突破死板的一成不变的学校制度的防线。比如,一个有真正的专业精神和教育追求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就总会有一套来自个人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创造性做法,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总会被他突破,出现要他做的他不做、没要他做的他偏做的情形。
比如备课,他可能做了许多学校并没有要求做的工作,但学校规定的教案必须完成的环节和表格他却写不全、填不全。又如班级管理,有一所学校,校长对班级管理的要求是“绝对的静”,可有一位年轻班主任自习课上一进教室学生反而就“吵”起来了,因为学生会和他讨论问题,同时学生之间也会讨论问题,于是校长听见声音就冲进教室连同学生和老师一起大骂一顿。
其次是学校管理者不认可甚至打压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上面的例子实际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情形,学校管理者只是看到这样的教师“不听话”——不按学校的制度办事,却看不到其中表现出来的教师更专业的精神和对学生更负责任的态度。如有一所学校要求教师的教案必须每课写“教学反思”。学校检查教案后领导批评说:“有的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的是一些大问题,那是专家研究的东西,咱们只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反思出来。”显然在这位领导的头脑中,一方面不准教师思考“大问题”,一方面把“教学反思”直接理解成了“教师检讨”。
还有一位教师,在和学生讨论的时候对教材提出了质疑,他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发给报纸编辑并很快发表了,他把发表稿的复印件夹在这一课的教案中,领导说:“学校要求教案必须手写,有的老师却夹了打印稿,这不算。”至于人家夹了什么“打印稿”可能领导看都没有看。还有的学校管理者,只允许教师进行学校安排的听课、评课之类“教研”而把教师独立的学习、写作以及兴趣爱好都斥为“不务正业”。
再次,越是“牛教师”,独立精神和尊严意识可能越强,如果学校管理者忽视了这一点,管理措施也可能就会走上制度设计的反面。有一所学校,开大会要求教师在主席台上签到,但主席台以至整个会场都没有普通教师的座位。于是有的老师就宁愿被扣分扣钱也不去签那个到,即使人在会场跟着自己班级的学生也不去主席台签到,因为他们觉得在学生眼前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在上面这样的管理文化环境之下,不少学校的“牛教师”不但牛不起来而且还可能成为“问题教师”了。
怎样让优秀的个性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牛”起来呢?从根本上讲,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和民主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牛教师”在学识、素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特殊价值,进而研究“牛教师”、学习“牛教师”,一方面在学校工作中让“牛教师”独当一面,给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空间,一方面在学校积极推广“牛教师”的思想、方法、经验和成果,让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发挥正面的辐射效应。而在这样做的时候,还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精神,同时通过制度保障让他们得到优秀教师应该享受的权益。这样,叶翠微校长所说的让“牛教师”成就“牛校长也就可望实现了。
最后,还应该给“牛教师”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那就是他是不是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一个教师凭自己的学识、才华和对学生的爱让他带的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他,对这样的老师,学校管理者是没有理由因他而“头疼”的。但如果一个教师在某方面很“牛”,可他做班主任和教课都不受学生欢迎,学生三天两头找校长告他的状或者直接和他对抗,那他的“牛”就可能真的是不务正业的“牛”或者不合基本职业规范的“牛”,不管他在某方面有多“牛”他都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这当然也是不可以放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