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特殊的求援信和一封有温度的回信,让来自“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高三考生魏祥和清华大学成为网红。公众纷纷为清华大学的人性关怀点赞,并强烈呼吁“残疾生带母上清华”别止于特事特办。(6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关爱残疾考生,是大学办学的应有之义。惜乎诸多因素限制,释放制度的暖意还未成常态,相信有朝一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类似的故事不再会成为“新”闻。
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到媒体对魏祥的采访,深深觉得魏祥的成长经历更值得深入探究。因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出生后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加之幼年失怙,由妈妈一人撑起家庭,并且从小学到高中,12年风雨不改始终背他上学,最终考出高分佳绩,圆了大学梦……如此“不一般”的人生,真的很难想象个中艰辛,惟有以“奇迹”形容之。而透过“奇迹”,则可以窥知助力其人生成长的三种爱。
首先是坚毅的母爱。既要在医院里当护士,又要独自照顾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怎一个“坚强”了得!“钢铁般坚强的妈妈,擦干了眼泪,一如既往,风雨无阻背我上学……12年的妈妈不仅仅是一名医院上班的护士,更是一位残疾少年求学路上的陪读者,守护神;12年的妈妈身教残儿志不残,历尽沧桑终不悔……”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但能坚毅刚强到如此地步,又有几人哉?
其次是社会关爱。诚如魏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自己之所以能一路走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各种关爱。而开启新“爱心接力”的清华大学,则是对社会关爱的最好诠释。
再就是个体的自爱。“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外界再多的关爱,最终离不开个体的自强自爱。对于魏祥,最令人为之动容的并不是他能考上清华,而是憨厚阳光的笑容。由于大多数残疾人的成长历程中备尝艰辛,心灵深处难免刻划上道道沟痕,能够做到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已经实属不易,笑容更是难得。即便笑起来,也往往会带有些许苦涩、沧桑意味,可这个19岁的小伙子,在阅尽人生甘苦之后依然能有这般发自内心、“没心没肺”的笑,实属罕见,人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坚强、乐观、纯真、大度……
在魏祥面前,许多肢体健全的同龄人则相形见拙。将现在的青年称为“垮掉的一代”,或许失之偏颇。但是,缺乏进取精神,甚至显得暮气沉沉的青年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留恋于父母营造的温暖港湾,或沉湎于虚拟世界,或满足于(未得到的则是向往着)吃喝嬉戏的逍遥生活……不仅“身未老,心先老”,毫无进取之心,而且经不起任何风雨。稍有不顺,便焦躁不安、进退失据;遇到挫折打击,更是六神无主,甚至走上极端道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些消沉颓废的年轻人令人痛心不已。魏祥笑对苦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值得所有人好好学习。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魏祥的残疾,帮他摆脱了生活许多不必要的干扰,最终从病痛的折磨中领悟到生命本真。古人云:大道至简。正是对生命本真的质朴感悟,使他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相比之下,许多健全的孩子却因受到太多干扰与诱惑,被很多东西蒙蔽了双眼,难以自持,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不足,从而不同程度地虚度光阴甚至养成不良习气。把握住生命的本真,再追求其他东西才能多多益善。反之,拥有越多也就越容易出问题,犹如蜗牛一般负重前行,最后压垮自己。
人生实苦,有爱不孤!再次为清华点赞,向魏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