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提高乡村中小学生网络素养须补齐家长网络素养短板

2020年12月30日,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北师大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举办发布会,公布了京师中国传媒智库第31期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处于及格线以上,未来有待进一步提高。(12月31日 澎湃新闻)

这份报告真实地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提出了“赋权”“赋能”“赋义”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核心理念,为青少年网络消费提出可行性建议,也给率性而为的青少年网络行为敲响了警钟。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手机、电脑、网络已经进入乡村百姓家,乡村中小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的重要群体。观察发现,乡村中小学生大多通过手机上网,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微聊、视频电话等是他们主要的网络消费内容,而线上学习、网上资料等并不受欢迎。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欲罢不能,“玩”手机受到管束时,会出现暴怒、顶撞家长甚至伤害倾向。按照上述报告的要求,从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等六个维度“打分”,乡村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恐怕无法达到及格线。

目前,乡村中小学校大多禁止手机进校园,学生大多通过学校网络教室上网,管理严格,机会较少。这样一来,家庭便成为乡村中小学生上网行为的主要发生地。乡村中小学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网管”和网络行为的监督者,理应主动矫治孩子的不良上网行为,补齐乡村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的短板,为其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健康学习设置“防火墙”,为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乡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病残孕”成为乡村人口的主体,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在这种人口结构配置下,大部分孩子由爷爷奶奶代管,隔代抚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现实来看,多数爷爷奶奶是“网盲”,不谙“网事”,加之隔代溺爱,对孩子的网络管理失之于松,甚至放任自流,网络素养教育为“零”甚至为“负”。少数孩子虽由父母抚养,但这些年轻父母尚且“玩”心未退,其上网行为也是以“玩”为主,自身网络素养不高,很难给孩子做好示范。

提高乡村中小学生家长网络素养,乡镇、村居应担负起主体责任,有所作为。乡镇政府要有效组织宣传、文化、网络等相关专业人员,利用网信部门提供的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在村居、村民小组的组织、协调下,通过网群、小册子、电子显示屏等载体,选择合适的的契机,对农民开展文明上网知识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的网络素养,进而提高孩子的网络素养

提高乡村中小学生家长网络素养,乡村学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一方面,学校要组织信息技术课、思政课、班主任等教师,结合中小学生网上行为特点,开发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家长。另一方面,学校要有效利用家长会、家长群等载体,帮助家长补习教育常识,对家长进行网络素养知识专题教育,提高家长网络素养,增强他们的“网控”“网管”“网引”能力。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家校、家长互通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情报”,交流孩子网络素养教育心得,探讨网络素养教育的新办法,形成家家互通、家校共育的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良好格局。

“子不教,父之过”,提高孩子网络素养,家长责无旁贷。家长要强弱项、补短板,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素养  素养词条  网络  网络词条  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