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键词”能否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引起群众热议。今年的全国卷(Ⅰ)更是如此,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两到三个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数据显示,这道题在中国教育报微信发起的“今年最难作文题目”的网络投票中排名第二。

按理来说,这样的作文题,不是考生应该是没有发言权的。然而,细细分析这其中的难度,却非一般考生所能应答自如的。考生所处的具体中国,考生头脑中的整体中国,通过耳闻目睹,学生能有所了解;十二个关键词,明显带有地域性、领域性、生活性、生产性等等特性,是博大中国某一方面的具体体现,选择其中两到三个,具有巨大的组合空间。

虽然给了学生众多的选择,但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却不是很多,更何况是要理解关键词中背后的深刻内涵。十二个热词,不但要呈现两到三个热词的深刻内涵,而且还要表明它们之间的关联,更要涉及到分类中的归纳与演绎,需要考生强有力的逻辑能力。

通过关键词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其中至少包含五重转换:具体中国到整体中国的转换;整体中国到关键词中国的转换;关键词中国到具体中国的转换;具体中国到具体外国青年中的转换;外国青年的具体感受到整体感受的转换。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中国印象的不够客观。

不难揣摩,命题者是企图通过热词文化引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引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职责。然而,对于身处校园之中高中毕业生而言,他们能领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国?或许这些词语对于考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是否就意味着每一位考生都能深刻领会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含义呢?且就此作文题谈谈其中的尴尬。

考生视角繁杂。学生是具体环境中实实在在的人,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解读,其中必定包含诸多要素的影响,关键词信息的获取途径,实际的生活体验,书本理论的指导,教师的讲解,周边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引发学生对热词中的中国独特认识。

思维转换错综。要写好这篇作文,先要全面审视十二个热词,深入领会其中的精髓,然后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根据联系的观点做出相应的取舍,之后还要对热词做出恰如其分的解读,最后还要对所选择的热词进行归纳和综合。思考贯彻古今,联系遍及多领域,方式方法需多样,逻辑层次超乎寻常,内容取舍琢磨难定。一个热词、过渡词、另一个热词、两个热词才能综合内涵,倘若还要第三个热词,形式和内容就更为复杂了。

文化底蕴甚浅。这些关键词的崛起并非偶然,每一个词语都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而关键词能够给予考生的印象都是极其肤浅的。没到过长城的学生谈长城,谈来谈去谈的都是经验中的长城;缺少具体可感数据的支撑,空气污染也只能停留在个人的感性认识之上;对于大熊猫、京剧这些国宝、国粹,自然也是非专业难以能详言的;不熟悉这些热词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又如何去引领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文体把握困难。所认识的中国,议论性成分较强;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说明性内容居多;热词解读需要记叙相关内容,体现命题意图需要浓烈情怀。整个文章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各种表达方式的语言均有严格要求,考生何以准确把握?

命题之难还难在,学生不仅需要读懂关键词,读懂中国,还要把这些转移给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青年。倘若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缺少强有力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缺失精准凝练的思想内涵,外国青年也难以读懂中国。纵观整个作文命题,要求过高过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很好的体现文化兴国的主题思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关键词  关键词词条  能否  能否词条  外国  外国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